考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在明确话题范围后,不善于选择恰当的思维角度。所以很有必要在考前进行思维训练。 1.定角度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往往针对话题,用提问的方式层层推进,从而触及并揭示事物的本质,挖出“深意”。如“诱惑和个人素质”这个话题,思路也可以围绕问题来展开:“诱惑和个人素质”是什么关系?(要经受住诱惑就要提高个人素质)要提高哪些素质?(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克制能力)如何提高素质?这种思维方式尤其适合那些在考场上思路相对混乱的考生。 2.多角度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问题,这是思维素养高的表现,而不是“认死理”、“一条道上走到黑”。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这个话题,我们既可从“绿化祖国,爱护树木”的角度立意,也可以把“培养人才,爱惜人才”作为文章中心,然后两相比较,择其优者。 3.反角度思维 反角度思维也称为逆向思维,俗称“反弹琵琶”,就是试着从已有的思维判断去作反面的思考,这种思考往往会带来新的发现。宋代大文豪王安石,是“反琵琶”的高手,他的八十八字的《读孟尝君传》,因为逆向思考分析,使他的评价平中见奇、陈中出新,闪射出智慧的火花,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古奇文”。 4.类比联想思维 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对相关生活现象进行思考、判断、评价,并把这种判断、评价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以“做人讲诚信” 为话题的作文,有考生由做人讲诚信联想到为官、治国、经商、创业都要讲诚信,由此判断:诚信是做人之本、治国、经商、创业都要讲诚信,由此判断:诚信是做人之本、治国之本、治国之根、经商之要、创业之基,意蕴深刻,令人感动。又如:有人从“南郭先生”联想到当今某些官僚,“瞒”和“骗”的典型,南郭先生最终落得个“逃之夭夭”和“贻笑天下”的下场,对比当今某些官僚尸位素餐,自以为是,从而得出判断:南郭先生尚且有自知自明,知道一走了之,而这些官僚却无动于衷,“占着茅坑不拉屎”,岂非南郭先生都不如,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总之,有必要在考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文章出“新”、出“彩”。 四、突出文体特征 高考作文“文体自选”意味着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施展写作才能,但并非以不讲究文体。2004年高考评分标准就非常重视文体要求,考生一旦选定文体,阅卷教师就用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和写法来评判作文。一要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特征,千万不要写“四不象”的文章;二是掌握几种自己感兴趣的文体,如:寓言、小说、日记等,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写作个性。 五、设置文章亮点 亮点,就是文章的精彩之处,也就是得分点。它有赖于扎实的写作基本功,主要包括新奇的材料、新巧的构思、跌宕的情节、瑰丽的想象、深邃的意境、美好的感情、精致的标题、精彩的凤头、诗化的结尾等等。 我认为,只要摸清“走向”,紧扣“标准”,注意方法,讲求效率,就一定能够做好“考前作文总复习”这篇大文章,高考作文也会得高分。 【参考文献】 [1]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2]2011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