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高校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科学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体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发挥其主体地位,充分展现其体育才能。 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认识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位置,对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灵活、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另一方面,要坚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将体育教法与学法进行有机结合,以教学组织结构为主线,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时,要坚持科学性与人性化的结合,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价值升华。 3"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施策略 3.1构建"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体育的教学体系 3.1.1教学目标的制定 在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注意内在与全面的统一,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教学目标不能仅作为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手段,要使其本体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工作上,要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构为依据,充分挖掘其育人的真实价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另外,要依据相关教材性质以及其难易程度,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分类、分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己的期望值为根据,选择合理的目标层级,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在教学目标设置上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3.1.2教学方法的运用在体育教学方法的应用中,要充分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因材施教,促进创造性教学方法的实现。首先,教师要在关注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外部活动的同时,更要注重其心理需要,通过对学生的内部激发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并通过情感教学调节课堂气氛。其次,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最后,在教学中,要将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接受相结合,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培养其探索精神,开发其思维能力。 3.1.3教学评价体系的设定 一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评价体系中,要充分体现出人文色彩,将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放在教育整体中,不能仅仅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简要评价,要从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与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开发其体育潜能,促进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要对以往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创新,在充分吸取优秀的传统课程评价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进一步创新,以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为标准,进行科学、人性化评价。另外,还要进行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的结合,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全面评价。 3.2完善体育健康与教学机制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健康课程是一种对体育的课堂教学、体育的课堂外部教学以及体育活动的教学都包含在内的三位一体课程,其以体育的锻炼活动为基本的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素质的发展。当今时代,以知识的不断创新以及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特征,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提高是其在社会竞争中立足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教育要不断完善体育健康与教学机制,将专项以及课外的体育活动纳入到当今的体育教学课程中,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 3.3建立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保障机制 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各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伤害事故的处理能力,使学生对防范运动伤害事故的相关措施进行学习与掌握,建立健全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保障机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运动伤害事故进行正确认识,正确分析运动过程与伤害事故的相互关系,增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掌控能力,在遇到运动伤害事故时,要保持一种正常心态,尽量避免在运动过程中发生伤害事故,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效果。 3.4加强体育教学队伍建设 随着体育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渗透到各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特别是《纲要》颁布以后,对于体育教师的教学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将高校的体育教学队伍建设提上教学工作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高校的相关体育管理部门,要以社会的人才需求为基础,有针对性、计划性的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根据高校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提出科学、有效的具体建设步骤,提出具体的教研活动以及体育备课的具体内容与计划,提高体育教学队伍的总体素质,提高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对能力与教学能力,进一步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4结语 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对于相关运动技能的掌握,要有教学长远目光,注重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相关问题的解决,以学生的终身受益为教学目标,使体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体现。因此,各高校要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确立终身教育的教学思想,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优化体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其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蕊科学发展观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01). 〔2〕肖文军,孙艳浅谈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隐性问题〔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3〕陈继扬,彭泽平教育追求什么样的以人为本〔J〕教师(TEACHER),2009(17). 〔4〕陈玉清,李汉超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J〕体育与科学,2009(03). 〔5〕王智慧,刘书元,刘金凤大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与成绩评定模式的创新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04). (责任编辑:李远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