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语文对话教学的偏差及纠正策略(2)

时间:2014-02-12 17:04 点击:
三、忽视教师有效的引领 有些老师对传统单向式的教学矫枉过正,凡是学生提出的意见都一概尊重,一概肯定,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导致对文本的任意解读。表面上看这些行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是忽视了教师的引领

  三、忽视教师有效的引领
  有些老师对传统单向式的教学矫枉过正,凡是学生提出的意见都一概尊重,一概肯定,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导致对文本的任意解读。表面上看这些行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是忽视了教师的引领作用,而学生又受到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最终导致对话的低效或无效。
  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不再是灌输的工匠,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双方是对话的主体,在民主的气氛中,思维碰撞出的火花,点燃了他们情感、智慧的火焰。
  首先,对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应紧扣文本去引导学生,而不是无原则地为学生叫好,更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精心预设,在学生遇到问题不知所措时适时点拔。
  其次,很多学生往往不能结合作品中的典型环境去认识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对于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尤其如此,因此就需要教师全面、深刻地引导学生。讨论《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形象时,多数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胡屠户趋炎附势、欺贫爱富、庸俗自私、世故圆滑,难道胡屠户就真的是作者刻意塑造的一个市侩形象吗?对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展开争鸣,并从课文当中找语句加以证明。有学生认为胡屠户骂得有理,不能说是欺贫爱富,因为范进是五十多岁的人,家里一贫如洗。"我女儿也吃些肉,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作为父亲的胡屠户看到女儿如此受苦而骂范进,确实毫不过分。还有学生从课文的只言片语的描写中,还看到胡屠户的辛苦和勤劳。例如"他从五更鼓就往东头集上迎猪",直到范进喜疯以后"还不见曾回来";他"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等等。
  最后,教师不光是对学生"各执一词"的肯定与否定,更应引导学生去接受、容纳不同的观点,将合理的观点或体验收为己有。
  参考文献:
  [1]姜洪根.语文对话教学:问题、反思与策略[J].现代教育论丛,2007(1).
  [2]赵海鹏.胡屠户的市侩帽子该摘掉了[J].中学语文教学,2001(5).
  [3]孙建军.对话理论视野下的语文对话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7(9).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