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慢些走,路上风景无限好

时间:2014-03-17 14:56 点击: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2-0045-02 教育是艺术,一门伟大的艺术,因为它塑造的对象是人;教育是生活,是在平凡真实的生活中积累人生的经验。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艺术感和生活气息的创生之地。程老师的这节课很好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2-0045-02

  教育是艺术,一门伟大的艺术,因为它塑造的对象是人;教育是生活,是在平凡真实的生活中积累人生的经验。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艺术感和生活气息的创生之地。程老师的这节课很好的诠释了教学的艺术。

  “老师您辛苦了”一句洪亮的下课问候,将沉醉不知归路的我从温润动人的课堂上拉回到现实,原来已经下课。跟着程老师的课堂,我们一路欢愉的领略了太多美景,有些流连忘返。如涓涓溪流般的课堂氛围,精巧缜密的教学设计,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模拟实验,波澜不惊,却沁人心脾,直抵内心。

  一、慢的节奏,感受时间与空间的延伸

  孩子需要“慢养”,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教学如果能摒弃功力的浮躁心理,慢下来,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程老师的课堂处处让人感受到慢的艺术。

  首先,教师的表达娓娓道来,慢而有力。程老师温和亲切而又适中的语调和语速,营造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孩子们沉浸在一种平和温馨的氛围中。放松的心理让孩子们能够积极思考,敢于表达。每次提出问题,程老师都会放慢语速,给学生聆听的时间,静候学生的回答,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同时程老师对问题的表述层层推进,慢慢追问,每一个问题都落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铺垫了一条坚实的路基。例如对海绵吸水实验的讲解,教师将每一块海绵的状况都做了分析与提问,让学生一点一点的逼近吸水的原理,而不是急于直接出示结果,进行发问。

  其次,本节课的教学推进缓缓徐行,不急不躁。从开始的复习引入,让学生充分回顾“蒸腾作用”的概念,不是以教师的讲一带而过;接着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水分运输的路径,耐心的指导学生充分完成实验,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操作实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对于蒸腾作用的意义,尤其是蒸腾拉力的突破,不急于告知学生原理,而是通过模拟实验,一步步的让学生感受水分如何通过海绵向上走(海绵块A如何吸水,然后海绵块B又如何从A吸水,接着海绵块C又如何从B吸水,最后海绵块C拧干后又可继续吸水),然后类比蒸腾拉力,让学生的思维轻松突破前概念(水往低处流)的束缚。如此慢条斯理的教学进度,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操作、观察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知识不再是学生认知静态的客观对象,而是融入学生内心的有生命的生长过程。

  再次,学生活动按辔徐行,真实有效。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有些时候看似热闹,实际上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其中,或是真实的理解活动的意义。有些是教师把活动安排的详细周密、滴水不漏,学生跟着模仿,失去了活动的创造性;有些是教师给出了活动的指令,却没有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失去了活动的真实性;有些是教师没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要求,放任自流,失去了活动的有效性。而本节课中的两个实验探究活动,教师提示了活动的目的和一些要领,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并且给足了学生观察的时间,并且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悉心指导,谆谆教诲学生要慢些做、认真看、互相交流。如观察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分享孩子们的实验成果、纠正他们的实验操作,使学生活动真实有效。

  二、巧的设计,感受知识与生活的张力

  本节课的设计朴实而有新意,无论是对教材的内容的处理,还是实验的设计,都很简易,但却不简单,透露着教师的匠心所在。

  首先,教师对教材进行了巧妙的处理。教材内容分为“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三个部分。教师突破常规,在第一课时完成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从微观层面具体理性的认识蒸腾作用的概念及发生蒸腾作用的结构;第二课时将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的意义以及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三部分内容有机整合,让学生全面系统的认知植物吸收、运输、散失水分的过程,以及参与生物圈水循环的过程。这样的设计,打破了教材的逻辑顺序,按照学生的生活逻辑和认知逻辑来安排,不但分散了难点,合理分配了课容量,也更有利于学生系统深入的认识植物的蒸腾作用。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