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论历史文本解读的逻辑(2)

时间:2014-03-18 14:02 点击:
在整理了教材的逻辑,填补了教材的空白后,我们就须致力于备学生了。须知这也是文本解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心系学生的逻辑: 一是学生认知的逻辑。我们须知本课所讲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归纳的产物,归纳是一
 
  在整理了教材的逻辑,填补了教材的“空白”后,我们就须致力于“备学生”了。须知这也是文本解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心系学生的逻辑:
 
  一是学生认知的逻辑。我们须知本课所讲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归纳的产物,归纳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若不分解,学生未必理解;我们须知当前学生的时空观念不容乐观,尤其在专题史的编写模式下更显严峻。笔者在做好“备教材”的工夫后,曾设计过一种方案,即立足教材,按照历史演进的逻辑编列新文化运动大事记(见表3)。
 
  通过呈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内容,便于学生较完整地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过程,同时也有助于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一目中的相关内容,当然在本课不宜铺陈。通过阅读所摘录的原文相关文字,以及适当穿插的生动的历史事实,以便学生把握新文化运动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二是学生评价的逻辑。学生喜欢一门功课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看是否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历史本身是生动的,倘若因为我们的教学,而让历史变得枯燥,岂不是一种罪过?在这一课中,我们可以穿插诸多真实的例子,而不必老是打扰祥林嫂。试举两例。
 
  解读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时,笔者提供了下面这段材料:
 
  1919年春天,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主任在《数理杂志》发表了两篇古怪有趣的文章,主题是论述妇女问题与数学的关系。教授把《易经》《河图》《仪礼》等扯在一起,认为“一”代表男人,“二”代表女人,如果没有“一”,就不会有“二”,因此,如果没有男人,就不会有女人。这就是为什么女人应该服从她的父亲或丈夫。其次,“一”加“二”等于结婚,因为这样产生“三”,这是一个奇数,代表阳或男,而不是代表阴或女的偶数,所以女人应该服从儿子。这位作者在社会上被崇拜作维护所谓“国粹”的保守派领袖,享受极大的声誉。①
 
  然后让学生去找寻其中的荒诞。荒诞之一,没有男人,就不会有女人,那么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也可以说,没有女人,就不会有男人;荒诞之二,现实告诉我们,夫妇所生不一定都是男的,那么“一”加“二”产生的“三”为什么只代表男性;荒诞之三,史地系主任在《数理杂志》上阐述妇女问题与数学的关系,这是何等的“专业”?这究竟是何种科学?荒诞之四,荒诞的恰是这么荒诞的妄人居然是领袖,享受极大的声誉。当然这则材料还可以用以解读批判封建伦理道德部分。
 
  解读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时,笔者提供了如下材料:
 
  民国政府的“褒扬条例”对“节烈贞操”的妇女给予褒奖。请看1918年的案例:有一个死了丈夫的女人,试用了9种不同的方法自杀,在受了98天的苦难折磨后,终于自杀成功。死后,她被当做了女子的道德楷模。于是乎,一个19岁的订了婚的少女想学她的方法,然绝食七天却没有成功。很多人为失掉了一个道德模范感到遗憾。②
 
  又是一串荒诞。我们能感觉到这种真实的荒诞,绝无自诩高明之意,这样就不是历史地看问题了,这不过是反映出时代在进步,置身在这个时代的我们也在进步。我们能触摸到这种荒诞的真实,恰恰表明了文明进步的不易,恰恰提示了新文化运动主将们的艰难,恰恰彰显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总之,“用教材教”不等于不要教材,教材依然是我们教学的起点,我们须对编者怀有崇敬之心,用心地去感受其中三昧。在此基础上,用心地去寻找原材料和相关研究,拓展视野,增加底气,将教材读得更厚实。然后,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上,用心去安排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手段、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形式。通过文本解读这个组合拳,让历史教学成为教师与教材彼此对话、教师与史学相互交往、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性过程。
 
  【作者简介】方军,男,1975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温州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和命题研究。
 
  【责任编辑:李婷轩】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