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我强”:与时俱进建设特色学校(2)

时间:2014-03-21 13:15 点击:
内生性中增添亮色。建设特色学校须走自己的路,融入学校自有的教育哲学、教育文化以及师生的价值追求、生存方式,拥有更多属于自己学校的这一个亮色。上文提及的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学校勤文化的
 
  内生性中增添亮色。建设特色学校须走自己的路,融入学校自有的教育哲学、教育文化以及师生的价值追求、生存方式,拥有更多属于自己学校的“这一个”“亮色”。上文提及的“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学校“勤”文化的建设等就是如此“亮色”。近十年来,我们在大规模办学的过程中,探索出了“科之为战”、“班之为战”的教育教学策略。前者指同学科之间,步调一致,整体运行,个体置于集体中教学和考评;后者则是同一班级不同学科的教学,由所在班级班主任牵头,各学科任课教师分别负责。我们又针对苏北地区的学生语文、英语两门学科的学习“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提出了“得两语者领先他人”的思想观点,并且强化了诸多措施,如开设阅读欣赏课,进行语文、英语周活动,坚持每天的晨读和夕诵等。高三年级则根据高考科目的设置,有针对性地实行了“两语两头提优,数学整体固优,选修课内增优”的做法,赢得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实际效果,学校教育教学也因此连续多年在较高位运行。
 
  三、强在不断创新
 
  建设特色学校,应当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不断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发展往往是从优势项目到特色项目,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因此我们务必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课程建设有新模式。我们一直坚持依托丰富多彩的课程载体建设特色学校。当今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中,更需彰显新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这些年来,我们指导教师一方面认真实施必修课程和研究教育教学,另一方面努力开发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充实校本选修课程。现在学校每门学科都有三至五种,分为学科课程拓展和兴趣爱好两个大类,以给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修机会。平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会选择,提高能力,主动发展。2011年我们学校首批加入到省级课程基地建设中,目前正在优化各种课程资源配置,以选修课程为重点,建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课程新模式、新体系。实践证明,没有丰富多彩的课程,就没有选择的可能;没有更为多样的选择,就没有特色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有新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速度,决定着特色学校发展的速度;教师对教育真谛领悟、理解的高度,决定着学校教育的高度。我们一方面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让他们教有思想,教有所能,业有提高,业有收获;另一方面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坚持动态的、多元化的和发展性的评价。评价方式由过去静止的鉴定式评价向动态发展的“增值”式评价转变;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转变;评价主体由少数管理者向多数师生、家长等转变。具体操作上,自己评价、同事评价、学生评价和学校评价相结合,参考家长意见,每学期结束时,学校形成客观性评价一览表和主观性意见,以信件方式反馈给每一位教师,并关注被评价者对各自的评价是否认同,以及在下一学期能否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学生特长发展有新指导。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有效指导,设计适切路径,发展每个学生的潜能。特别是在落实新课程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育教学理念过程中,面向学生全体,面向学生全面,面向学生全程,指导他们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有选择学习,重合作学习,能自主学习,会应用学习;指导不同潜质的学生量力而行,努力而为,优秀生学有所长,普通生学有所能,学困生学有所得,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指导更多的学生学会在学习中显示长处,在实践中发挥特长,在合作中吸取他人之长,最终获得全面而有特长地发展。
 
  特色学校建设关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关乎学校所有人的素质提升与健康成长,关乎学校和教育事业和谐可持续发展,关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建设特色学校,我们责无旁贷。唯有“我强、我能、我行”,唯有有水平地管理,有思想地教学,有进取地学习,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理想境界:共同发展,共享成功。■
 
  (作者系江苏省东台中学校长)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