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总结规律,促进迁移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不管是知识内容本身,还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比如,怎样学习汉字?怎样写比喻句?怎样使用“的”、“地”、“得”什么是主要内容,怎样概括?写文章怎样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一篇篇课文的理解,一道道习题的解答,一次次技能的训练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促进知识的正迁移,提高学生认识,形成语文能力,用以指导再学习。 比如为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的”、“地”、“得”的规律,教师可出示下面三组材料: 亲爱的妈妈 轻轻地唱歌 跑得像离弦的箭 美丽的姑娘 飞快地奔跑 感动得热泪盈眶 幸福的童年 勤奋地学习 高兴得手舞足蹈 动听的乐曲 仔细地观察 捧得高过头顶 教师提问:用“的”、“地”、“得”的这三组材料之间有什幺区别?学生通过比较辨析,不难总结出规律:“的”的后面都是表示名称的词(名词),“地”的后面都是表示活动的词(动词),“得”前面不是表示活动的词(动词),就是表示形态的词(形容词),学生掌握了这一应用规律,就能利用知识的正迁移,在类似的习题训练或写作过程中,正确使用“的”、“地”、“得”。 四、创设情境,激起共鸣。
有些课文记叙的人或事,因为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或者因为学生的社会知识、生活体验的欠缺,阅读时,往往理解困难,出现思维停滞。比如《麻雀》一文,庞大的猎狗,面对弱小的麻雀,竟然不战而退,这是为什幺?从十来岁孩子的生活体验来看,显然不合常理,如果教师仅凭讲述使学生知道,是麻雀面对凶残的猎狗,面对强者,敢于搏斗,敢于牺牲的精神和气势吓退了猎狗。这样,学生仅仅是囫囵吞枣地记下答案,而没有真正地逾越思维障碍,突破教学上的难点。这里一种较好的做法是:①情景再现。通过幻灯再现三个情景: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走近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飞下来掩护小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慢慢后退了。②音乐渲染环境,准备一段节奏鲜明强烈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随画面的变换、事情的发展,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充分地渲染弱者敢于战胜强者的紧张气氛。③教师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这几个步骤,创设情境,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与麻雀产生感情共鸣,意会出“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这种情境给学生思维流程的畅通,提供了最优化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