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的散文多取材身边琐碎事娓娓道来,并没有唐宋大家的纵横捭阖,桐城文派的缜密净利,但是却自成一格,情致悠长醇厚,行文朴实无华中蕴藉风流。“前辟四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你看,一间“陋室”在作者笔下显现出何等的风致。日影,月光,兰桂,竹木,雨泽,微风,动和静,有声和无声融为一体,给人以柔和静谧、和谐、愉悦的美感。而文章更动人的细节是情感细节。“儿寒乎,欲食乎?”是一位慈母的舐犊之情;“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是一位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与期望之情;“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是一位妻子和丈夫新婚燕尔、娇憨呢喃的恩爱之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飞鸿雪泥,从前种种留不住了,项脊轩还在,却也只落得物是人非,只有那枇杷树静静伫立,作者看尽世事变迁,深味人间离合悲凉,却于无一字悲、无一笔伤中有了“多可喜,亦多可悲”的艺术效果,有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力量。 《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是看似平静,实则惊天动地的细节,这样的细节展现出人格的魅力,亲情的力量,爱情的珍贵,富含生命力,只有通过“美思”才能深深体味。 对文章细节的“美思”,可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进行,比如采用聚焦放大法、咬文嚼字法、切换对比法、链接联系法等。“美思法”不仅增强了课堂的深度,而且让学生更多地去感悟生命,思考人生,这样的课堂是更有生命力的课堂。 四、用“美悟”点睛,让创造力成为语文课堂的豹尾 “悟”者外觉、内省也。“悟”的初级境界是表达,中级境界是传播,最高境界是实践。而“美悟”就是感受美、表达美、传播美乃至实践美。语文教学的“美悟”当然最终要落实到创新实践上来,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美悟”应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通过外觉刺激内省,具有自主、独立的特点;二、从接受到实践,具有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特点。 高中语文教材里有欧阳修的《秋声赋》和林清玄《可以预约的雪》,这两篇文章的教学可以尝试用“美悟”点睛,让学生积极创造实践的收尾方法。 《秋声赋》是一篇与众不同的悲秋文字。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作者虽然在文章的前半篇极写自然界的秋声凄切悲凉,秋景肃杀寂寥,但其目的不是宣传悲秋,而是通过层层转折,引出无声之秋对人的戕害,从而叫人们不要忧心劳形,自我戕贼,宣扬的却是一种“自足自安”的思想。故与一般的悲秋作品不同。 《秋声赋》的创新写法可以作为课堂“美悟”的一个重要抓手,首先我们要读懂文章真正的思想,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作者的创新性写法,从而可模仿本文进行练笔,采用“和而不同”的方法写一篇同题或同类作文,将作者的独特写法化为己用。 《可以预约的雪》这篇文章是从友人相约去看菅芒花开始,由花及人,从一件生活小事中帮我们理清了人生中“变”与“常”之间的关系,“常”是表面的、理想的,而“变”是本质的、现实的,在面对现实的“变”时,我们可以通过永远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积极地看待人生中无法回避的“变”,那么,我们的人生将由不可把握、不可预约变成可以把握、可以预约。 林清玄的文章清而不玄,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悟出深邃的人生哲理,这样的创作方法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当然我们不仅是借鉴文章的形式,更要懂得如何去挖掘自己的人生,挖掘的生命的内涵。因此对《可以预约的雪》的课堂结尾采用模拟借鉴的方式是相当有效而且必要的。 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从课文中得到美的熏陶、感受和体验,而且要让学生深刻思考美、独特感悟美并最终创造实践美。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现美,辨别美,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是挖掘语文本真,打造“力”与“美”交融的语文课堂的终结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第二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