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师和学生手头最丰富的一类资料一定是考卷。语文老师看待考卷,决不能仅仅把它们当作题库。一份优秀的语文考卷上必然至少包含三篇好文章:文学类文本一篇(一般是散文或小说)、论述类文本一篇(少数情况下为实用类文本)、材料分析一篇(越来越多地以文化文学评论、社会评论的方式呈现)。考卷上的语言概括题原材料、文言文阅读材料甚至作文材料都会是很好的阅读资源。因此,教师在处理试卷时,还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试卷上的文章,在做试卷的同时扩大阅读,拓展视野。 三、深度阅读,培养理性思维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传播极其迅速的时代,方便快捷、功能强大的通讯工具将人们裹挟到了资讯的海洋里。对语文教学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同学们的视野前所未有地开阔;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的阅读很可能导致碎片化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大量获取信息的本领,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深度阅读,通过精读深思培养理性思维,让他们初步获得分析信息、合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浅阅读盛行的资讯海洋里深海潜泳,寻得更为丰富的宝藏。高三,是一个人由少年走向青年的转折点,也是一个人思想走向成熟的关键点。在这样一个当口,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思想引领者的重任,努力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和人文精神。 1.精读一本书 我在高三教学过程中一直提倡每个学生用一学期的时间精读一本书。精读一本书的价值有三:一是磨练学生阅读的耐心,现在很多学生看书习惯于随便翻翻,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个大概或者看个缩写版就算读完了,这种读法虽说总比不读好,但还是浅薄低效的。二是帮助学生养成思考的意识,精读一本书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思考的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读而不思等于没读。三是引发学生思想的火花,精读一本书的价值其实要远远大于这本书本身多能给予我们的,因为一本好书不仅告诉了读者书页里的内容,更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大门,精读一本书的起点是一本书,但终点一定是更多书。 当然,精读一本书需要老师精心的指导。我们要和学生一起挑选好书,我们要努力和学生共读,要组织学生交流分享,要提供学生展示的平台,要为他们的每一点收获鼓掌。在阅读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伴随着学生成长的脚步,教师也会获得更多职业的幸福。 2.研究一个专题 专题拓展是深度阅读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一种高效的阅读策略。在高三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专题阅读资源库——围绕一个专题,集中收集整理各种阅读材料。比如某同学对苏东坡很感兴趣,那么我们可以建立这样一个资源库:《苏轼词集》、《东坡志林》、林语堂《苏东坡传》、《康震评说苏东坡》、余秋雨《苏东坡突围》……通过专题阅读,让学生在某个方面成为同龄人当中的专家,这种方式不仅让同学们拥有了更多专门的知识,还让他们体验了研究问题的过程,获得了思维水平的提升。 3.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 读和写相辅相成,读是写的基础,写也可以促进读。真正的深度阅读一定要和写作有机融合,通过写将阅读化为自身的智慧。我认为与阅读相结合的写作有这样几种形式:摘抄、评论、仿写、创作。摘抄,不仅仅是一种积累,其实伴随着一定的价值判断。评论,可以是散点式的批注,也应该鼓励学生写出整篇的鉴赏、批评文字。仿写,可以是整篇的仿写,也可以是局部段落、语句的化用。创作,则是较高程度的学生受到所读内容的启发,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写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作品。 从高考作文的角度而言,最容易见效的恐怕是摘抄和仿写。学生的考场作文里,能够合理地仿照、引用所读到的内容,将会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一些亮色。 在中国的传统话语里,比“上学”更常见的表述是“读书”,比“教育教学”更常见的表述是“教书”,学生要读书,教师要教学生读书,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分类越来越细,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其他科目的教师可能更多地教学生某种操作技能,但语文教师还应当保留着很多农业社会的特点。不止一个人说过,教育更接近于农业,语文教育尤其如此。高三语文教学,不应该充满硝烟,不应该被题海淹没,我们语文教师要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用读书带领学生占据人文素养的高地,智慧应考,取得成绩的同时收获思想的财富,收获生命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