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英语隐喻语言中的认知现象 3.1词汇层面的隐喻认知。束定芳(2001)有过如下评论:"隐喻是语言中词义变化的重要方式。我们似乎可以说,隐喻是语言变化的先导,是语言的刀锋,它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隐喻是词义变化的重要依据。受隐喻思维的影响,在日常生活语言中缺少表达某一概念的对应词汇时,人们通常从已有的词中借用表达同样形状或功能的词汇来替代。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喻体词都是实体性概念的词,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如tiger,worm等,"tiger"本意是"老虎",而在"ladytiger"中,指的是母老虎,性格彪悍的女人。同样的"worm"本意指的是"虫子",但也可以表示"蠕动"。利用隐喻的语义再生功能是拓展词汇的一个重要途径。通常一个隐喻固化于语言中后,这种隐喻就成了常规的意义。人们不再认为它是对语言的偏离,而把它当做日常用语。因此,英语的多义性也是隐喻发展的一种结果。 3.2语法范畴的认知。语法范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我们认知的对象域。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可以把情绪、思想、事件等转化为实体。句法概念本身是隐喻思维的结果。如主语这个范畴,它可以由不同的成分构成,其中最典型的主语是名词、动名词、不定式等,最不典型的是形容词、短语甚至句子等。这些成分之间具有相似性,如话题、表述对象、信息焦点等。符合条件者,都能成为主语。主语是范畴化的结果,具有人的认知参与,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 4.结论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隐喻观点,使隐喻升华成一种思维和认知的工具。隐喻能丰富语言的词汇,帮我们表达复杂、模糊的那部分思想,是高度形象化的东西。它是从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的结构映射。要领会英语语言的隐喻含义,并认识其认知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英语文化。 参考文献: [1]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构架.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史玮璇,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教授; 刘宇婷(1989-),内蒙古根河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