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传统的叙述手法 在阅读储福金作品的过程中,笔者能感受到作为一名浸染着南方气息的作家那含蓄、婉转的笔调。不管是“紫楼”系列以描述女性形象为主的小说,或是“棋语“系列的围棋式的小说,作家都在用心营造一种含蓄而不直白的氛围。也许是作家那始终与叙述人物保持距离的客观、冷静的语言,那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流露与评价,都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淡淡的感慨与领悟。这种与人物故事保持距离的写作手法颇有儒家思想中“中庸和中和”思想的感觉。 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犹不及,强调中和、和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至于这种写作手法的形成,则是与他的写作理念分不开的。储福金在《追寻与自我》中曾说过:真正确立了自我的作家并不多,乃是大天分者,乃是大幸运者。……根本的是需要有一种自我的力量,自我独特的人生建造起独特自我的力量,自我独特的人生体悟,自我独特的哲学乃至宗教的中心思想。因此,储福金因着适合自己的题材与主题在不断地开拓与走下去。至于怎样追寻自我的路,他有着这样的想法:也许在我不再追不再寻的时候,它就在我的身边。它便成了我自己。于是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南方吴语的特点就是婉转、纤秾,它恰好与储福金作品的戏曲成分和女性化结合在一起,成为其阴柔风格的主要标志之一⑧”,这些都构成了储福金作品的独特风格。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储福金在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中,一直致力于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糅合进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而储福金最为精妙的地方在于不刻意揭露展示所要表达的传统思想及文化,而是不露痕迹的将自身的遭际与人生的沉淀融合起来,自然而然地在行文中显现出一种不露声色的淡然与洒脱。然而也由于储福金的淡然性格,他的作品特别是前期作品还不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到属于储福金的独特闪光点,也许就如丁帆所说:“作为世纪之交最后的浪漫主义作家,储福金的小说创作始终抹不去的是那一种浪漫主义人文情怀,那种人性的穿透力和人道主义的民间本位主义,他在乌托邦的精神城堡中穿行,试图寻觅到人性的终极意义……作者不懈的探索,却很少为人所理解,‘难觅知音’成为他始终的遗憾”⑨,但随着时间的过滤,他的那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作品终究会在文学的长河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也希望储福金能觅到更多的知音。 注 释: ①唐·张乔:《咏棋子赠弈僧》,见周蒙 冯宇:《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9》,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5页。 ②张宗刚:《江天一色无纤尘——储福金<黑白>解读》,《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1期,第60页。 ③程永新:《一个人的文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页。 ④陈思和:《人生境界之上还有精神境界——写给储福金先生并谈<黑白>的结构》,《西部文学》2007年第3期,第166页。 ⑤何云波:《围棋与中国文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⑥准淮:《一个青年作家寻找的足迹——评储福金的小说创作》,《小说评论》1988年第5期,第39页。 ⑦⑧汪政、晓华:《一片闲心对落花——储福金的作读札》,《储福金小说精品集》南海出版社2012年版,第214—221页。 ⑨丁帆:《三代风流 一片辉煌——江苏中篇小说五十年》,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版,第236页。 参考文献: [1]周蒙、冯宇.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9[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2]程永新.一个人的文学史[M].天津人们出版社.2007. [3]何云波.围棋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 [4]储福金.储福金小说精品集[M].南海出版社.2012. [5]丁帆.三代风流 一片辉煌——江苏中篇小说五十年[M]. 江苏社会科学.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