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论语·侍坐》的现代意义(2)

时间:2014-07-02 15:53 点击:
但是,曾经如此顽强坚持自己理想的孔子,到了晚年,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其政治理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理想,他们的理想,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不离孔子早年对他们教育的范

  但是,曾经如此顽强坚持自己理想的孔子,到了晚年,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其政治理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子路、冉有、公西华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理想,他们的理想,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不离孔子早年对他们教育的范畴。也就是说,不外乎礼治、教化、仁政而已。对于这三个学生的陈述,孔子除了在子路说完之后有“一哂”之外,都不曾假以辞色。既无肯定也无批评。可见,三人的理想并未触及孔子当时的内心深处。或者,也许可以说,孔子晚年,对于自己曾经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东西已经产生怀疑了。

  正在这时,曾皙出场了。他的出场,与众不同:“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也就是说,在同学们陈述理想的时候,曾皙一直在弹琴。他一边弹琴,一边当然也听到了老师和师兄弟们的对话。作为最后一个出场的人,他一出来就带有淡定超然的气质。听到老师问自己的理想,他首先表明自己的主张“异乎三子者之撰”,即,与其他师兄弟不同。在得到老师的鼓励之后,他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画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暮春时节,上巳之日,人们已经换上绚丽多彩的春装了。和知心好友五六人,各自家孩子六七人,结伴到郊外的沂水河里沐浴一番,在舞雩台上吹干头发衣服,然后大家一起唱着歌儿回家去。

  这幅图景,人们普遍的理解是太平盛世人民生活和平安宁各得其乐的画卷。这正是礼治的结果,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等政治主张相符的,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但是笔者以为此种观点或者可以商榷。

  文中无论是子路、冉有还是公西华,都是正面阐释自己的治国方略的。虽然在态度上有些微差别,但是本质上并无不同。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笔者以为是曾皙所言“异乎三子者之撰”一语。如果说曾皙所言是“礼治”“教化”的结果的话,那么在本质上与其余三人便无不同,岂止无异,甚至比子路更加的骄傲自负。因而笔者以为,曾皙的描绘实质上正像字面所显示的,是躲避乱世、恬淡自安、不与世争的一幅生活蓝图。

  因此可以说,到了晚年,孔子的思想已经从积极用世转向消极避世。或许有论者会说,既然如此,文中孔子引导学生谈政治理想的目的是什么?笔者以为,虽然孔子本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变得较为消极,但本质上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并未绝望,只是因为自己年事已高,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了。而弟子们尚且有机会参与到政治中,有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所以他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了弟子们的身上了而已。让孔子这么意志坚强的人都发生了变化,可见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

  三.社会学意义

  《侍坐》章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言语中见出的孔子和四位弟子的性格特征。

  (一)作为老师,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但是也很严格。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一句话便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亲切,作为老师,他的素质也是极高的。“不吾知也”是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孔子在这里引用这句话,一方面含蓄地对弟子们进行了批评,因为“人不知而己不愠”;另一方面还可以看出他了解学生的情况。

  对于子路的“不让”,孔子虽有不满,但为使弟子们都能畅所欲言,他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生活中,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够确实的给学生以鼓励或者让学生感到受到了蔑视。所以为人师者,实在不可不慎。如果孔子此时对于子路有更多的批评的暗示的话,可能接下来的讨论就进行不下去了,学生们都不敢出声,更不用说畅所欲言了。

  由于与其他师兄弟志向不同,曾皙稍有顾虑,孔子仍耐心引导、热情鼓励。其后对于曾皙的问题,也不厌其烦地答问析疑。作为政治家,晚年的孔子仍有抱负,但非常苦闷。孔子的“喟然”长叹中,包含着对未曾实现过的政治理想的留恋,对自己不能为人所用的失望,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

  (二)子路,有抱负、坦率爽朗、自信自负、不谦让。

  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先发言。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反映出子路性格中鲁莽、轻率、急躁的一面。他认为,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有内忧外患,也只需要三年就可以了。从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在治军和礼治方面应该是颇有心得的。他说话的语气十分肯定,透着一股坚毅之气,可见其自信,也可见其抱负。

  (三)冉有,谦虚谨慎,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冉有是在老师指名发问后才开口的,可见其谨慎。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见他的谦虚。另外,他对自己的长短处非常清楚:他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可见,他所擅长的是社会经济;而礼乐教化,则是自己力所不擅长的。由于有了老师对于子路的一“哂”,冉有便谨慎谦虚了许多。

  (四)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同样是在老师点名发问后才阐释自己的志向的,可见他的谦恭有礼。他擅长礼乐教化,但因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之说,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表现出一种处于低位的学习态度。接着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一“小”字,让人以为是他只想做个掌管礼乐祭祀的小官。但实际上,只要为“相”,其地位就不会低。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公西华娴于辞令的形象跃然纸上。

  (五)曾皙,有心计,超凡脱俗。

  以在课堂上淡然自若的弹琴的形象出现的曾皙,本身就显得清高不凡,不同流俗。在老师问及自己志向时,他所使用的回答方式也可以看出他的独特。他先以“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明自己与众不同。在孔子的进一步鼓励引导下,他描绘了一幅和谐昌明的图景寄托其政治理想,神态、口吻、动作恭谨、恬淡、洒脱。不仅如此,在课堂讨论结束之后,师兄弟们都离开之后,他还追着老师问了一些问题,可见他追根究底善于学习的性格特征。

  时至今日,社会已经发展到如此日新月异的时候,但是孔子却空前的被重视起来。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时的宣言中,曾如此这般地提到过孔子:“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如今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到处可见孔子的雕像,孔子已经不止是为中国人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而且对于世界上的其他人种,其他民族同样有教育意义。他已经作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张名片,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热爱和平的人所了解所尊崇。

  《论语》作为体现孔子思想的儒家经典,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为今用”,就要研究《论语》思想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事实上,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论语》包含着多方面的意蕴,即使是对于当今之人,也仍有许多借鉴之处,值得深入研究。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