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的现代化造成了生态危机,人类面临一场空前的灾难,人类毁灭的悲剧即将上演,人们发现凭靠一己之力并无法抗衡这场灾难,于是他们开始质疑物欲泛滥的社会生活的合理性。人的理性上升到新的高度,自然不再是生活的附庸,而上升为人类寄托情感的归宿,经历了起起伏伏之后,自然才是生命最好的栖息地。学者和作家们从文学的角度重新看待自然,从人性视域去感觉自然的苦痛和灾难。自然生态以主角的身份跃然出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品中,摆脱现实的功利性后,生态文学渐渐从边缘化过渡到中心位置。生态文学和人的文学有重叠的部分,它们都注重对自然和人的书写,但生态文学突出人对自然的反思,表现了现代文明挤压下人是如何自我救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迟子建的创作实现了一次革命,即从书写人的文学转向写生态的文学,这种转变是人从社会矛盾与自我认知进入到生态环境的重新发现。她让人的文学生态化,也让生态文学人化,二者完美地融合,成全了迟子建的创作审美追求。 迟子建用她选取的独特意象,谱写了一曲关于生态精神的赞歌。站在自然生态文学的立场上进行创作,进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精神世界的诗意建构。她始终怀揣着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将笔触伸向生态平衡与现代人生活的心灵深处,以温柔的心解构异化的人性。迟子建用生态的意象来营造自然空间,以寓言的形式给予人类反思和警示,把生态意识融化在一字一行之间,使其作品具有诗一般的意蕴,成为高山流水之音,把世间的寒冷和不和谐覆盖,以善来化解人世间一切污秽,让人与自然生态的矛盾都消融在一片悦耳的诗意之中。 注释 ① 苏童.关于迟子建[J].当代作家评论,2005(1):52-55. ②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1. ③ 隋丽.现代性与生态审美[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99. ④ 韩葵花.迟子建作品的生态语言学解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16. ⑤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⑥ 王晓君.新乡土文学:距离乡村有多远[N].中国图书商报,2007-3-20. ⑦ (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3. ⑧ 迟子建.我对黑暗的柔情[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68. 参考文献 [1] 苏童.关于迟子建[J].当代作家评论,2005(1). [2]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柳炯硕.论水的意象在沈从文小说中的意义[D].清华大学,2004:12-28. [4] 隋丽.现代性与生态审美[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5] 迟子建.原始风景[A]//迟子建中篇小说集(第一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80. [6] 李会君.迟子建文学语言的生态美学价值[J].小说评论,2011(2):32-35. [7] 迟子建,郭力.迟子建与新时期文学——现代文明的伤怀者[J].南方文坛,2008(1):61-64. [8] 韩葵花.迟子建作品的生态语言学解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2:8-25. [9]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8-28. [10] 王晓君.新乡土文学:距离乡村有多远[N].中国图书商报,2007-3-20. [11] 孙学美.悲凉与温情——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审美形态 [D].山东大学,2012:15-17. [12] 方守金,迟子建.自然化育文学精灵——迟子建访谈录 [J].文艺评论,2001(3):80-83. [13] 梁海.历史向着自然返回——迟子建小说的诗性建构[J].评论,2009(1):39-41. [14] (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13. [15] 周景雷.挽歌从历史密林中升起[J].当代作家评论,2006(4):58-60. [16] 施战军.独特而宽厚的人文伤怀——迟子建小说的文学史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2006(4):54-56. [17] 迟子建.我对黑暗的柔情[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68. [18] 吴景明.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双重变奏[D].辽宁:东北师范大学,2007:9-11. [19] 徐坤.舞者迟子建[J].中国作家,1998(2):197-198. [20] 迟子建.迟子建短篇小说编年卷2:亲亲土豆(1992-1996)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1] 迟子建.迟子建短篇小说编年卷3:花瓣饭(1997-2003)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2] 迟子建.迟子建中篇小说集(第三卷):逆行精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