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东西合璧的勃洛克 在英美象征主义诗歌的滚滚大潮之中,20世纪的俄罗斯的广阔大地上正孕育着一位象征艺术的伟大诗人——他就是被誉为俄罗斯“白银时代最伟大的诗人”、“苏维埃时代诗歌的奠基人之一”[4]的俄国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作家勃洛克。如果说艾略特是一位在诗歌艺术上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革新旗手,那么勃洛克则是一位嗅觉敏锐、兼采众长的时代弄潮儿。毫无疑问,艾略特在象征主义诗歌道路上竖起了一面旗帜,而勃洛克的诗歌创作,则是将旗帜的精神与自身民族性综合、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在这种程度上看,勃洛克正是东西方象征主义艺术的产物。 (一)独树一帜的象征诗人 纵观俄国象征派诗人的诗作,其诗歌的题材和主题呈现出鲜明的重视心理、哲学、宗教等精神意识形态领域的内涵,却忽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客观性的特色。而正是在年轻的象征主义诗人勃洛克的笔下,俄国象征诗中原有的心理、哲学和宗教的内容得以传承,与此同时,西方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得以发扬,西方后期象征主义诗人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又为他所具有,在诗歌的选题与思想主旨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特色,这一特质又为其他象征诗人所少有。难怪连诗人自己也认为:“《十二个》——终归是我写下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当时我的生活是与时代共呼吸的!”[5] (二)兼容并包的象征风格 “象征”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基本艺术手段,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来隐喻和暗示某种抽象的观念或思想感情”,简言之,“象征就是以一物来暗示另一物”。[6]与整体象征相对应的另一种象征方法是“局部象征”,即不通过大的框架构建全诗,诗歌的各个部分有自己的小象征、小暗示,他们不一定与诗歌的题目发生关联,也不一定围绕诗歌的题目展开,可以说从结构上显得比较松散、自由。这种象征技巧多为俄国早期象征派诗歌中所见。勃洛克的《十二个》中的象征艺术也表现为一种“东西合璧”式的风格: 一方面,勃洛克的象征带有鲜明的俄罗斯象征诗派的笔调——“局部象征”的技法,这大多表现在俄国象征派诗人的创作之中,他们自有一套诗歌传统——或是叙事,或是抒情,将象征作为一种类似比喻、讽刺、渲染的技法,局部式、零散性地浸入字里行间,只要诗歌显露出一点点的象征倾向,那么它就是象征诗。他们对诗歌的命名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比喻”的技巧,并非真正的“象征”艺术。这种模糊的界定显然给勃洛克的创作带来了影响。《十二个》的命名强烈体现出了俄罗斯式的“象征”,“十二个”不仅指出了主人公是12名执行巡逻任务的赤卫队员,而且使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圣经》中耶稣的十二个追随他的使徒。两千多年前的新时代之初,而新时代对于勃洛克来说是社会认知的革新,基督教的兴起代替了多神教信仰,人们的世界观中融入了“人人平等”的新思想。毫无疑问,诗人将耶稣选为了领导者: 还是突来的霜扰乱了它的花 他踏着轻柔的步伐,驾临在学风之上 雪花的细屑飞舞,犹如珍珠, 他戴着白色的玫瑰花环—— 走在前面——这就是耶稣·基督。 长诗的最后一节引入了耶稣·基督,这是一个直接与题目相关联的象征意象,它既是严格地围绕主题的象征,又是对诗名意象的充分散发与拓展。 另一方面,勃洛克的诗歌中拥有着多数俄罗斯诗人不具备的“整体象征”的艺术风格。《十二个》的主题是宗教神秘主义,诗人希望借以宗教性来理解和支持十月革命,希望建立“大一统的神权王国”。所以,用“十二个”的总体象征物来搭建一个大的象征框架,集中表现十月革命和十二个赤卫军的现实生活。像《荒原》一样,勃洛克用了很多分散的“小象征”、比喻和白描手法,如“黑夜”、“暴风雪”等象征着旧社会的牵绊和折磨,以及无法阻挡的革命带来的新契机等。在大的象征框架内,融入众多小象征、小现实主义和小浪漫主义的技法,这也正与以艾略特为代表的《荒原》中的“整体象征”手法如出一辙。 如果说艾略特是一位在诗歌的实验田中奋勇开拓的先锋,那么勃洛克则是一位沟通东西方象征诗歌的使者,在他的身上,既不乏俄国象征派朦胧轻柔的美学传统,又带有鲜明的西方象征诗歌的创新性和整体性,东西方的文学美感在他这里融会贯通,让他荣登俄罗斯象征主义之王的高位,更使他成为世界诗歌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参考文献 [1] T·S·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M].王恩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2] 陈庆勋.艾略特诗歌隐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张敏.白银时代俄罗斯现代主义作家群论[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 顾蕴璞.俄罗斯白银时代诗选[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5] 符·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M].凌建侯,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 查尔斯·查德威克.象征主义[M].郭洋生,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