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历来对“风骨”二字的争议颇多,众说纷纭。本文列举了其中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批判,并阐述自己的观点,“风”是对文章情感的美学要求,“骨”是对文章语言、思想、逻辑性、结构等方面的美学要求。“风骨”是对文章的美学要求和审美理想。并阐发《文心雕龙·风骨》篇的基本审美要求和最高审美要求。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内涵;审美理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理论的草创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常常运用一种移植手法,即把当时或过去流行的术语,移植到文论领域中来,用以扩大和建立文学批评理论。这在《文心雕龙》中可以找到依据:如把道家的“虚静”、“养气”等术语,移植到对写作问题的论述等等。正如蒋祖怡所说:“和曹丕的《典论·论文》把汉人的‘禀气’之‘气’,第一次移植到文论中来一样,《文心》也第一次把评论人物的‘风骨’一词,用来写成评论文章风格的专篇。”[1]那到底何为“风骨”呢? 一、“风骨”的内涵 六朝文学是一种专事堆砌华丽辞藻、语言繁冗芜杂的骈体文。《风骨》篇很可能是刘勰主要为针砭时弊而作,他的“风骨”说的提出,就是要重振那种“为情而造文”的骨劲雄强的作品的。可迄今为止,学界仍未能就“风骨”的涵义达成共识。左东岭认为“风”的内涵比较清楚,“骨”的内涵就没有一致的看法:“风主要由情和气所构成的,气盛则生命力旺盛,其情也就自然深厚浓烈,表现在文章中也就是具有风力,学术界对骨的内涵就没有风这样一致的看法。”[2]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文意与文辞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这是黄侃20世纪初在《文心雕龙札记》中提出的论断,开“风骨”研究之先河。此说一出,从者甚众。例如,范文澜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黄先生论之详矣。”[3]但是此观点有些过于简化,他没有注意后文还有“采”和“辞”的论述。 (二)内容与形式说。此说法认为“风”是就内容而言,“骨”是就形式而言。刘绶松说:“刘勰明晰地运用了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在这个统一当中,内容具有决定性,形式严格地为内容所制约。”[4]如果风骨真的就可以把文章的内容与形式都涵盖了,那么作为与“风骨”相对的“采”又何处安身呢?显然这种说法也不能成立。 (三)风格说。此观点认为“风骨”是一种特殊的风格。詹锳在其《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中把风格作为贯穿《文心雕龙》全书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是“龙学”中第一部风格学专著。此种说法一出也是遭到很多反对。“风骨”不是“风格”的等义词,只是其中特殊的即具有阳刚之美的一类。 本文认为,“风”是对文章情感的美学要求,至于“骨”,不仅就语言、思想而言,还包括逻辑性、结构等方面,因此,“骨”跨越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即“骨”是对文章语言、思想、逻辑性、结构等方面的美学要求。 从文章开篇来看的确是分别从“风”,“骨”两个方面来论述的,“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惆怅述情,必始风乎,沉吟铺辞,萸先于骨。”[5]很明显刘勰是从风的教化作用来立论的,即风是属教育感染人的力量这个范畴的。作家有激情,作品才能够感染人。故“风”是感染人的根本力量,是主观情志的具体表现。这里明确了“风”属于“情”的范畴,那么“情”怎样能够达到“风”的高度呢?刘勰对含风之情提出四个要求:一是“清”,即情志要求纯而不杂;二是“显”,即“情”要表达得强烈明显;三是“明”,即鲜明、明晰;四是“遒”,即遒劲。由此可见,“风”就是指表现得纯正明晰畅达,能够感染人的主观情志。 “情”有含“风”和不含“风”之分。“辞”亦有有“骨”与尤“骨”之别。做文章时,有了充沛感人的思想感情之外,还需要有端庄挺拔的结构及文辞。“骨”关乎辞而不能简单等同于辞,“有骨之辞”应做到如下四点:一是“直”,即端直,端庄正直;二是“精”,即精确、精炼;三是“峻”,即高远、凝炼;四是“健”,即刚健。如果文辞表达能够如此,那就是有骨之辞,即端直劲健、精当贴切之辞。 因此,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所谓的“风骨”,就是指既有挺拔遒劲刚健的文章结构,又有纯正精炼畅达的语言,从而使主观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文心雕龙·风骨》的审美理想 《风骨》篇论述的不只是“风骨”问题,还关涉刘勰的文学审美理想:笔者认为刘勰的这一文学审美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可以看作是其基本的文学审美要求,即文章要有“风骨”;第二个层面,则是其最高文学审美理想,要“风骨”与“文采”兼备。 (一)基本审美理想 由以上论述,我们得知,“风”是写作过程中对情感表达的要求,“风”和“情”相关,它是对“情”的要求;“骨”和“辞”相关,是对“辞”的要求。刘勰认为,文章单有“风”“骨”中任意一项就已经是好文章了。因此他夸赞了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说它虽然是应制之作,但是格调典雅,言辞端正,骨鲠有力。建安文学是公认具有“风骨”者,刘勰对此十分推崇,《时序》篇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风骨”除了要做到言辞精炼,情感表达清楚明白,还必须使文章达到“刚健既实,辉光乃新”的审美效果,也即“文明以健”的美学风貌。《文心雕龙·风骨》篇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15]他认为只有在把文辞上的“端直”和情感志气上的“骏爽”相统一,做到“风清骨峻”,作品才有表现力。 (二)最高审美理想 刘勰心中理想的文学作品在《风骨》篇中有明确的答案,即“藻曜而高翔,固文章之呜凤也”。“翚翟备色”是采乏风骨的比喻,刘勰认为文章只具有辞采没有风骨就如同翚翟一般,而在文章创作时只想取得“风骨”却忽略辞采就如同鹰隼一样。用“凤凰”来比喻文学作品,则是指那些“风骨”与文采兼备的文章。郁沅曾指出,“刘勰认为最高的美,是‘风骨’与‘文采’的统一。” [16]只有风骨和辞藻和谐统一,才是刘勰所认为理想的文章样式,即审美理想。 这种重“风骨”而不弃“藻采”的理念,与他受特定历史语境中的美学风尚影响有关。如果说他如此强调“风骨”范畴,是基于魏晋以来文风绮靡萎弱、空洞无物,故思以有所匡正的话,那么他的尚采理论则得之于六朝人以调声和谐,用事自然、辞采朗丽的美文为文学正宗的社会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之所以重视“藻采”也决非出于偶然。 综上所述,“风骨”是对文章的美学要求和审美理想。“风”是对文章情感的美学要求;“骨”是对文章语言、思想、逻辑性、结构等方面的美学要求。《文心雕龙·风骨》篇的两个层次审美理想,一是基本的,文章必定要有“风骨”,二是最高的,即要求文章的“风骨”与发表文章文采兼备。 【参考文献】 [1]蒋祖怡.文心雕龙论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24. [2]文心雕龙研究(第六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286,297.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516. [5][15]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20,145. [4]刘绶松.文心雕龙初探[J].文学研究,1957(2). [16]郁沅.文心雕龙“风骨”诸家说辨正[J].文艺理论研究,199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