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我阶段 “自我是本我的一部分,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自我有一种把外界的影响施加给本我的倾向,并努力用现实原则代替在本我中占主导地位的快乐原则。自我代表我们所谓的理性和常识的东西,它和含有热情的本我形成对照(车文博主编,147)。”在阿米尔为了获得父爱的同时,他内心依旧受到自我的作用,他感到深深的愧疚和耻辱。在看到哈桑被强暴时,阿米尔内心经受了本我和自我相抗衡的煎熬。从哈桑被强暴之后,他不敢面对哈桑,他希望学校早点开学。当人们纷纷向阿米尔道喜时,阿米尔并没有感到荣耀而是“感觉好像有把刀子刺进眼睛”。从那夜之后,阿米尔患上了失眠症。随后,他和爸爸去了美国,他也经常会回忆起哈桑,回忆起那段往事,以及懊悔自己懦弱的表现。正像他自己说的:“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当爸爸对阿米尔说“要是哈桑今天跟我们在一起就好了”的时候,他觉得脖子好像被一对铁手掐住了。他意识到尽管时光流逝,但埋藏于心灵深处的罪恶让他始终无法自由呼吸,他依旧摆脱不了怯懦和自责,始终无法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听到哈桑的名字,我的脖子好像被一对铁手掐住了。”“我张开嘴巴,差点告诉她,我如何背叛了哈桑,对他说谎,把他赶出家门,还毁坏了爸爸和阿里四十年的情谊。”他一直都受到良心的谴责。 3.超我阶段 爸爸的朋友拉辛汗的一个电话让阿米尔看到了希望。拉辛汗告诉他:回到阿富汗,那里有让他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用当初哈桑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帮助他找回快乐。阿米尔在面对别人质疑这个孩子的身份时,他不再像过去一样逃避。他会勇敢的说“你知道吗,我爸爸睡了他仆人的老婆。她给他生了个儿子,名字叫做哈桑。”在故事的最后,他像个孩子一样追着风筝跑,找回了曾经失去的童真、善良,他心里默默的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弗洛伊德的“超我”是指:理想中的我,是道德化的“自我”,它包含了良心和自我理想,来自内心的道德观念,遵循“至善原则”。阿米尔通过善待哈桑儿子来实现自己人格上的救赎,是“超我”的具体表现。这时的阿米尔已经从当初的懦弱、自私,蜕变成一个有责任心、勇敢并富有童真、正直的男人。故事起于风筝,止于风筝。童年时的那次追风筝,他的自私懦弱伤害了哈桑,他在对友情的背叛中也让他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中,只有追到了那只风筝,他才能摆脱过去的阴霾,成为他自我认同的阿米尔。 三、结论 在分析阿米尔的人格过程中,不难发现“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没有特别明显的界限。“本我,迫使要满足幼年的愿望;超我,奋力防止这种被道德禁止的满足;而自我,则在本我、超我的要求和外部世界之间斡旋调停。(斯蒂芬.A.米切尔,40)三种人格在阿米尔的一生中,不断调停,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阿米尔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童年时的阿米尔人格中的“本我”(自私、懦弱、逃避)力量压倒了“自我”理智的自己。然而,他在一次次的自责和懊悔后,最终人格中“超我”的力量让“自我”克服和抑制了“本我”。阿米尔的心理状态,表明了他的一生从“本我”到“自我”最后达到“超我”的境界,实现了人格的升华,回归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和正直。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车文博.弗洛伊德文集[M].吉林:长春出版社,1923. [3]刘烨.弗洛伊德的智慧[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斯蒂芬.A.米切尔,玛格丽特.J.布莱尔.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