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跨文化视角下对电影《花木兰》的解读

时间:2014-09-15 17:33 点击:
[摘要]美国迪斯尼的《花木兰》的文化背景是北朝的《木兰诗》,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这一传说故事改编为影片,是对这个故事的一种现代化的阐述和表现,迪斯尼版的《花木兰》上映之后,由于两国的价值观与历史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反响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表现在

 

  [摘要]美国迪斯尼的《花木兰》的文化背景是北朝的《木兰诗》,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这一传说故事改编为影片,是对这个故事的一种现代化的阐述和表现,迪斯尼版的《花木兰》上映之后,由于两国的价值观与历史文化的差异,所引起的反响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异表现在人性、人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对这部耗巨资的影片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此浅述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念的差距带来的对同一部影片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花木兰》;跨文化视角;价值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戏剧影视表演教学中小说二度创编研究”(项目编号:SDJG13101)。 

  《花木兰》改编自北朝时期的一首诗歌《木兰诗》,与中国《花木兰》一样,都是对这个故事的一种现代化的阐述和表现。但是对其中的主旨进行了解和掌握,可以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在跨文化领域的研究中,价值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价值观也是跨文化进行交流的一个核心。由于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底蕴,因此对待同一件事物的理解往往是不一样的。跨文化视角下的价值观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对不同文化进行理解。价值观是人们拥有看法和行动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态度以及相应的信念。跨文化视角下对《花木兰》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从跨文化的视角对迪斯尼的《花木兰》和《木兰诗》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主人公之间的差异,可以对电影所体现的更深层次的东西进行了解和掌握。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以《木兰诗》作为题材,斥巨资打造的影片《花木兰》一上映之后就获得了极大的肯定,引起很大轰动。当时很多消费品都以花木兰的形象作为原型,有的人以这个故事的原型进行舞蹈创作等。这部影片在中国市场上比美国市场相对而言要冷清许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念习惯不同,《花木兰》中的主角是一个美国式的英雄,融入了很多美国英雄的元素,而中国人心目中的花木兰是一个勇敢的巾帼英雄,差距便油然而生。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来对这部耗巨资的影片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此浅述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价值观念的差距带来的对同一部影片的不同理解。 

  一、有关电影《花木兰》的总体概述 

  《花木兰》是迪斯尼公司的一部作品,制作的过程花费了很多心思,上映之后在美国电影市场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这部作品改编自中国北朝时期的作品《木兰诗》,以全新独特的视角来对这个中国古代的传说进行重现和展示。讲述的是在古老的中国,花木兰作为花家的大女儿,一直都希望能给家族带来荣耀,当时国家局势动荡,北方的匈奴来袭,国家便开始大肆征兵,花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但仍然被征召入伍。花木兰害怕父亲会有什么闪失,便女扮男装,偷走了父亲的盔甲,代父从军。故事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就是木须龙。花家的列祖列宗担心花木兰的安危,便派了木须龙去陪她,这只小龙给花木兰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快乐。从军之后,花木兰一直都掩饰得极好,并且凭着自己的能力,通过了很多考验,成为军队中的大将。但是在一次作战中,花木兰的女儿身被其他战士发现,这在当时的社会而言,是欺君之罪,大家为了逃避责任,将花木兰遗弃,但最终她击败了匈奴,救了整个国家。后来皇帝并没有怪罪花木兰,念在她的功劳,还给了她很多奖赏。而花木兰也衣锦还乡。迪斯尼在对这个故事进行加工时有比较大的改造,把故事的重点从“孝”转到了 “忠”。在影片中的花木兰,不仅是一个为了保护父亲而从军的女子,更是一个有着民族志向,为了报效国家的女英雄,这样的改编,使得这个传统的故事接受的范围变得更广,其实最大的改变还是在于对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对价值观念的一种改造。 

  影片的情节大致与原本是比较相似的,但在人物的刻画、外形设计等方面,就与中国传统有一些差距了。这部影片在对人物的刻画方面,将中西方的元素进行了一种融合。花木兰的形象在其中得到了一种重塑,她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在影片中有十分明确的体现,她也有了一种新的身份,即忠孝和自我追求,其实是跨越了国籍和种族的。在人物外形的设计方面,花木兰和其他的人物都是中国面孔,黄皮肤、黑头发和黑眼睛,当然,在细节上的处理也十分合理,比如匈奴人和汉人之间的区别。影片中还加入了动物形象,即木须龙和蟋蟀。龙在很多时候是中国的象征,而蟋蟀也是传统的吉祥物,因此在影片中有应用,而且花木兰的战马在影片中也有镜头特写,对这些动物的刻画也是对主人公表现方式的一种。最后是在场景方面,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战争场面与西方的战争场面是不一样的,影片中,匈奴的军队是狡猾残忍的,而汉人军队是淳朴、率真的。再如打了胜仗之后进行庆祝时,场面十分夸张,这也是迪斯尼的一贯表现手法,充满了比较张扬的感觉。 

  此外,要对跨文化视角有个基本的了解。跨文化视角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利用跨文化视角对《花木兰》进行解读,是全面理解作品的一种方式,因为对同一件事,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体现的主旨是不一样的。就像《花木兰》中,所表现的思想与传统的故事《木兰诗》中所体现的思想有比较大的差距。影片中将花木兰这个女性形象进行了全新的刻画,不仅是一个代父从军的孝子,她更是一个忠诚的人,是一个有着民族志向的人。 

  二、跨文化视角下对电影《花木兰》的解读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故事的刻画是不一样的,人性的价值取向主要是表现在对自己的看法上。在对人性的理解上基本有三个说法,即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有善也有恶。《木兰诗》中对花木兰的形象进行了描述,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是一个行为规矩、勤劳朴实的形象。花木兰没有兄长,出于对父母之爱,她只能代父从军,这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比较看重的地方,在原文中也有表现当时战争险恶的,比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花木兰在残酷的战争中还是坚强地生活下来了,她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女英雄的气概相对于她的忠孝而言,稍微弱化了一些。这里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性特征就是善。人生来就是善良的,这也是无数中国人的价值观取向上的一种基础。但不可不说,这种思想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又是抹杀人性的。而美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是不同的,因此对这个问题的体现也是有差异的。亚当与夏娃的故事,就说明了一种人性的恶。所以追溯起美国人的思想根源,他们认为人是有罪的,当然,并不完全就将人性看成是恶的,人性也是善良的,只是善与恶都是存在的。美国人对待人性这个东西时显得更加客观一些,没有完全的神话主义,即就算是一个英雄,是一个伟人,也是会有缺点的,也是会有犯错的时候,所以人性里,不仅有善,还有恶。《花木兰》与《木兰诗》比起来,花木兰身上的道德与政治的成分要少一些,而体现得更多的是一个常人的故事,是一个少女的天真。当然,花木兰从军之后遇到的困难有很多,但是在影片中,花木兰一直在坚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而这正体现了西方的文化视角中对英雄的一种定义,英雄并不是你所见的那种遥不可及的,在西方的文化视角中,英雄也是一个平常的人,西方文化视角中对人的重视程度更高一些。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