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萨米的精神顿悟及厄普代克的赞美与嘲讽

时间:2014-09-22 15:07 点击:
摘 要:约翰厄普代克的名篇小说《AP》讲述了主人公萨米因为食品商场经理盖伦尔对三位穿着泳装女孩的斥责而愤然离职的故事。本文将从他离职后的精神顿悟入手,来探讨厄普代克作品中延续着的一个主题: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矛盾。该小说让我们认识到:人的本性
  摘 要:约翰·厄普代克的名篇小说《A&P》讲述了主人公萨米因为食品商场经理盖伦尔对三位穿着泳装女孩的斥责而愤然离职的故事。本文将从他离职后的精神顿悟入手,来探讨厄普代克作品中延续着的一个主题: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矛盾。该小说让我们认识到:人的本性是强大的,即使有时社会公德的约束也是非常强大的,因此人的本性是不会被完全抑制或勒死的。但是,作者通过最后萨米辞职后的精神顿悟,给人们以启示:人的社会性要求人们要遵循相关的社会道德。对道德规范的任何反叛都将付出代价,甚至是很惨重的代价。 
 
  关键词:《A&P》 厄普代克 精神顿悟 存在主义 模糊体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喧闹不安,激烈的社会动荡使激进的青年人产生对传统对抗的情绪,反抗主流文化成为他们运动的目标。现实主义大师厄普代克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不自觉地否定了个人存在以外的世界,但又不能否定客观世界对其的影响。因而个人直觉反应与社会实用主义的矛盾成为这一时期厄普代克作品的主题。其间,他创作的《A&P》是突出体现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品,主人公萨米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一、萨米的精神顿悟 
 
  顿悟一词起源于宗教,相对于渐悟而言。精神顿悟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主人公在成长或者探索的过程中,突然获得对人生、社会等的一种真理性的认知或感悟。乔伊斯在《斯蒂芬英雄》一文中,将其定义为:“一种突然的精神显灵”,即事物本质的突然显露。蒂吉斯在《琐事的意义》一文中将文学作品中精神顿悟的诱因分为5大类:(1)地点:如静修或象征自我之地。(2)人物:尤其是与女性。(3)物件。(4)语言:如无意间听到的对话或对他人某一词句的思考。(5)临命终前,教育论文如死前的回光返照。根据蒂吉斯的这一分类,在《A&P》中使萨米达到精神顿悟的诱因显然是第二种,即与三位泳装女孩在食品超市的相遇,特别是萨米最为钟情的Queenie。19岁的萨米因不满超市经理伦盖尔对女孩们反传统的穿着的责难而愤然辞掉了自己超市收银员的工作。当他走到街头,看到他通过这种激烈的途径维护的三个泳装女孩已经离他而去,就在那一刻萨米顿悟了——“从此以后这个世界对我将多么的冷酷无情啊” 。 
 
  如果我们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读《A&P》,会发现它典型地记录了萨米的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他对泳装女孩的着迷完全是由于本能的驱使, 对于正处于性成熟边缘的萨米来说,他的这种思想以及后面有如此冲动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作为食品超市里的一名工作人员,每天做着重复而琐碎的工作,成天面对的不是“颧骨上抹着胭脂的老巫婆”,就是“‘穿着衬衫、短裤之类’的、‘腿肚子上布满了暴起青筋’的家庭主妇”。当三个穿着泳装的亮丽女孩闯入他的眼帘时,必然让他精神振奋,荷尔蒙迅速升高。特别是在近距离面对那个酥胸似“柔滑的香草冰淇淋”的Queenie时,萨米“仿佛觉得自己已偷偷地溜进了她的起居室”。这体现出了萨米对性爱的欲望,这种欲望也是一种对爱情的浪漫憧憬。因此,随后因爱情而导致的骑士行为也就顺理成章了。然而, Queenie等三个女孩根本不知道他的内心变化以及萨米为了他们而做出的冲动辞职行为。 
 
  萨米认为超市经理伦盖尔对待女孩的责难是粗暴的,但他没有为女孩们解围,而是安静地帮她们打包结账。当Queenie拿到零钱以后,女孩们迅速地离开超市,萨米也毅然选择了辞职。尽管伦盖尔好言相劝一再挽留,但萨米脱下工作服头也不回地冲出了超市。萨米的离职,这三个泳装女孩只是一个诱因,表面上看他是一种出于唐·吉诃德式的骑士精神,为了喜欢的女孩不顾一切。但是,短文中很多部分对萨米心理的描写都为他做出辞职这一举动做了铺垫。他早已经厌倦了超市收银员的这一工作,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宁愿“选择诚实而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也不愿苟同“虚伪的文明”。 
 
  然而,此处却涉及成长小说中经常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上的悖论。从年轻走向成熟,从“天真”的缺失到“经验”的获得,顿悟带来的往往不是明朗而是困惑。主人公萨米以及三位性感的泳装少女所代表的是美国社会反传统的年轻一代,他们要求追求自我,张扬个性,想要脱离传统价值观对人性的束缚,抗争之后却无法掌控自己的未来。文末萨米的精神顿悟,让他认识到这个冷酷无情的社会使他的精神倍感痛苦,因此产生异化与出离之感。从存在主义的视角来看,个体具有自主存在的一面,但同时又不得不受到来自社会的束缚、压抑及其所带来的自由异化。这说明了个体和社会的依存关系。在看似矛盾的情况下,个体只有融入社会,个体的存在才能获得意义。这也是厄普代克《A&P》在美国家喻户晓、经久不衰的原因。他对其中人物的模糊界定,让读者产生无数的想象空间与讨论话题。 
 
  二、《A&P》:赞美与嘲讽的模糊体 
 
  厄普代克对于人性需求的探讨,总是放在社会大环境之下。他认为,社会行为规范的压力会造成人的精神压力,人常常处在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人能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只能在两者之间来回摆动。厄普代克认为,人类的行为很多情况下都具有模糊性,因此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这个事实”。他的作品不会过于粉饰某个“英雄人物”,也不会将“反面人物”描述得一无是处。他的作品通过文字随时彰显出来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一种赞美与嘲讽并存的“模糊体” 。《A&P》通过对人物生动的刻画含蓄地表现出个人自由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的关系,都在人物形象上体现了这个“模糊体”。例如:虽然三个泳装少女自认为出现在公众场合是“雅观”的,但在受到伦盖尔地严厉指责时还是羞红了脸。萨米虽然讨厌那个丑陋而尖刻的“巫婆”,但还是要听从她的要求表面上毫无怨言地为她服务。作者花大笔墨描写少女们的各种性感美,却给她们安排一个灰头土面匆匆消失在人群的结局。萨米的打抱不平式的英雄主义诚然可贵,但却以失去工作并且再没见到这几个美丽女孩为结局。伦盖尔在萨米的眼中古板异常,是一个典型的卫道士形象,但在厄普代克笔下,又是一位不失修养的长者。他不满泳装少女出现在他的食品超市,但也没有用训斥或谩骂的语言,而是委婉地说“此地不是海滨”,“着装雅观是本店的规矩”。面对萨米冲动地提出离职,伦盖尔说,“我想你大概是在说气话”,“萨米,对你的爸爸妈妈可不要这样”。这些话语又显出他温和的一面。那些老气横秋、体态臃肿、循规蹈矩的家庭主妇,是为了衬托三位泳装少女的美作为反面来进行描写的。正是这种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激起了萨米的爱欲和英雄情结。在数量上的一个对比三个女孩和这些家庭妇女是一个少与多的对比,体现了当时美国人在那样一个封闭的小镇里的真实生活状态,但正是这些大部分存在的家庭妇女构成了社会稳定的力量。 
 
  《A&P》是一篇关于主人公萨米心理成长的小说。萨米天真幻想和实际结局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他获得了乔伊斯式的精神顿悟。他在辞职走出超市后看到那些与他美好愿景相背离的现实生活场景,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极其荒谬的。该短篇小说文字不多,情节也极其简单,但其社会道德内涵却非常丰富。它揭示了人的本性与社会伦理道德之间的冲突和关系。首先,它让我们知道,人的本性不会被强大的社会公德完全抑制或勒死的。就像19岁的萨米,由原始的爱欲而诱发的辞职。其次,社会现实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嘲笑与讽刺,即使你竭尽全力,最后得到的往往不能如你所愿,有时还会让你从一个迷茫走向另一个迷茫。 
 
  参考文献 
 
  [1] 高绍邦.从社会道德视觉看短篇小说《A&P》[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2] 哈旭娴.直觉与习俗的撞击——简析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A&P》主题[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5). 
 
  [3] 郝蕴志.约翰·厄普代克小说中的基督新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 
 
  [4] 靳涵身.约翰·厄普代克短篇小说《A&P》赏析[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1). 
 
  [5] 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