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作家作品评论介绍方面,更是以力透纸背之力发掘出张恨水等通俗小说家的文学史影响并且给予他们相应的文学史地位,使得旧派文学在取得“现代性”的漫长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三、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海外学者王德威先生曾言:“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领域里,夏志清教授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1961年,夏出版了第一本英文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从而为西方学院内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奠定基础。……由于有了像《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样的论述,使我们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看法,有了典范性的改变;后之来者必须在充分吸收、辩驳夏氏的观点后,才能推陈出新,另创不同的典范。”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在1961年第一版推出时,就已经表露了现代性的文学史观。这本小说史著作主要着眼于中国现代小说,严格说来,这只是一部小说的“文体”史,是一部探索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历史,但它在世界国外汉学界造成的影响以及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带来的冲击至今还是一股强烈的力量。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所体现的文学史观与大陆新文学史观截然不同的是他对“文学性”的强烈关注、对现代文学西方视野的中、西比较以及文本的“细读”等。
夏志清编著的文学史是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大陆文学界学者的实验,并以其独特的编写体例、文学样式以及个人见解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和对于文学史的重新思考,形成了对大陆文学史毫不隐讳的解构。
这种解构以及文学史观最主要的表现形态就是作家作品的分析和评价中。比如对郭沫若有如下叙述:“这个人干劲十足,胸怀大志。表面看来,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成就辉煌。……政治上的威望是任何文人所无法望其项背的。”但“他赖以出名的文艺创作,实在说来,平乏无奇。民国以来所有公认为头号作家之间,郭沫若希望传世的希望最微。到后来,大家只会记得,他不过是在他那个时代一个多采多姿的人物,领导过许多文学和政治的活动而己。”
夏志清认为文学史家的首要工作就是发现和评审优美作品,正是抱有这种观念和态度,他挖掘出许多被文学史所忽视的作家及作品,也在文学史编写中实践着这一思想。
四、总结
中国新文学史建构体现的文学史观念从来不是静态的、抽象的,它深受意识形态、学术体制以及一定时期主流文学理论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而不同的文学史观念使文本中的文学历史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重写文学史”也因而可能永远持续下去。也许只有更多种观念或更多种形式的文学史书写,才能带来更多的真实和更多的美感享受。
参考文献:
[1]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自序.开明书店,1951年.
[3]孙玉石.作为文学史家的王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4]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5]钱理群、吴福辉、温儒敏、王超冰.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6]王德威.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本第三版导言.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7]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8]胡希东.1950-1980新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观念研究——以“现代派”为参照.200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