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情感——直写胸臆
元好问曾面对陶诗发出这样的感慨:“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8]的确,陶渊明不追求强烈的刺激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其诗纯是自然流露,但因其生活体验真切深刻、内心情感真实丰富、人格清高俊逸,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写出来就有感染力。唐宋不乏苦吟诗人,他们内心并未积蓄丰富的激情和灵感,因而只能在字面上做文章。这样的诗歌也许具有形式美,但无疑缺乏感染力,因为它缺乏真情实感,缺乏艺术生命力,这样的诗固然是巧的,但必然巧于外而拙于内,不可能打动读者。因而只能是小巧,而非大巧,难以有佳篇。反观陶诗,它将率真的田园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淳朴关系、诗人自己身处田园的恬淡自然流露:“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诗人以亲身实践者的身份唱出躬耕的辛苦。又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秋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溢淌着一种直写胸臆的淳真美,坦然地描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另,“秋菊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与邻里之间情投意合的友情,情真、景真、事真、意真。从表面上看,他的诗好像是平淡无奇的,可其中含蕴着诗人高洁的胸襟和深挚的情怀,这正如最醇厚的酒,喝上去好像没有一点一点刺激的酒味,却含蕴深厚的力量。[9]这种巧是一种大巧,以拙的面目体现出来,这便是陶诗极具魅力所在。后代出现了许多仿陶、拟陶、和陶的诗人,然而他们的诗歌均不近陶,究其原因是缺乏陶渊明真情和真趣,不能园转自然而显斧凿之痕罢了。
三、陶诗大巧若拙审美特征的成因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巧若拙的美学追求,蕴含着大巧若拙的自然美,它摒弃了人工的、机心的、色相的外在的状态去追求一种天工的、自然的、平淡的、天真的的状态。它乍看起来是笨拙的、朴素的,其实,它蕴含着最高境界的美感。这种审美特征归结起来,即内容上表现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回归自然的恬适之感,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这里的“自然有两层含义:它既是与世俗世界相对的自然界,也是自然而然、不矫揉造作的天真状态。这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道家美学强调自然,道家美学中的自然更多地是指人实现自身个性感回复的途径,认为只有永远地回到自然,人们才会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庄子尤其强调自然之美他也提出“大巧若拙”、“大朴不雕”“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他认为自然既拥有朴素美,又是创造众美的大匠,因而出于自然为美,矫揉造作为丑。[10]这不仅是中国文化中所蕴涵的审美追求,同时也是陶渊明田园诗歌审美特征产生的文化渊源。
另外,我们注意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开始推崇以人物的真性情自然流露为前提的人格美学。[11]品藻人物是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气,而魏晋时期品藻人物的主要标准即率真旷达、自然而然。一个人无论相貌如何只要保持真性情、不虚假、自然而然、不造作就是美的,反之则是不美。陶渊明在其诗中直写胸臆、表现自己的真性情、毫不伪饰雕琢,也是魏晋时期人格美学追求率真旷达自然流露的产物。陶诗所展现出的大巧若拙的审美风貌,也体现出魏晋时期由于受到经济、社会、以及人的自觉等多种因素作用而产生的由社会向自然宇宙,由伦理美向人格美的转型。
参考文献:
[1]老子著、辛战军注.老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80.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4~245.
[3]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110.
[4]李东阳著, 周寅宾、钱振民点校.李东阳集[M].长沙:岳麓书社.
[5]本文所录诗句均出自《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以下均不再注出.
[6]马秀娟.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征管见[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
[7]鲁迅.鲁迅作品精选·作文秘诀[M].北京:中华文史出版社,2002.458.
[8]元好问著、姚奠中主编.元好问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53.
[9]周振甫.陶渊明和他的诗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70~171.
[10]刘生良.鹏翔无疆――<庄子>文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2~354.
[11]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史论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94~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