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商业片外壳,文艺片灵魂(2)

时间:2014-12-01 11:23 点击:
三段式结构是经过市场检验的一种成功的叙事模式,在好莱坞有悠久的创作传统。《白日焰火》在三段式结构下,叙述一个清晰完整的故事,各情节点间悬念、转折的设置保证了在106分钟的时长里观众的注意力被牢牢锁定在银

  三段式结构是经过市场检验的一种成功的叙事模式,在好莱坞有悠久的创作传统。《白日焰火》在三段式结构下,叙述一个清晰完整的故事,各情节点间悬念、转折的设置保证了在106分钟的时长里观众的注意力被牢牢锁定在银幕上,圆满地完成电影第一层面的建置。

  二、“冲突”塑造灵魂之深的人物

  悉德·菲尔德在《电影编剧创作指南》中指出:“矛盾冲突是创作人物的一个主要元素。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物所对抗的那股力量会是内在冲突和外在冲突这两类的混合体。矛盾冲突是你的故事张力的源泉,它驱动了叙事主体在故事线上的运行。有些时候,矛盾冲突会迫使你的人物在剧本里的一个特殊场景或时刻做出反应。”[2]104冲突决定剧中人物关系的设置,“所谓搭配人物关系,实际上就是给剧中的主人公寻找一个合适的对手。实践告诉我们,对手力量的强弱,不仅会直接影响主人公的性格塑造,而且会直接左右戏剧冲突的张力,同时还会直接关联到剧本立意的阐发”[3]240。《白日焰火》在人物构成和塑造上,表现出冲突理论的践行。

  《白日焰火》中的主要人物张自力、吴志贞、梁志军,三者构成警察和犯罪嫌疑人的对立关系,也构成两男一女的情爱三角关系。在每组关系中都包含强烈的冲突。以张为核心的图谱中,出现张与吴、张与梁、张自身的三组冲突。影片中张要从一败涂地的地方爬起来,寻找人生的尊严。这一理性心理的明确强烈主导着张的行动,决定了剧情的发展走向。因此,他和吴、梁的冲突是第一位的。张接近吴的目的是破案,对吴不无利用。案件调查越深入,张、吴的冲突越强烈。但案件调查中张对吴从怜悯到动情,甚至意乱情迷,爱情关系的出现并逐渐上升,一度压倒二人的对抗关系。伴随情感因素的出现,张和吴的冲突让位于张自身理性与情感的冲突,并且愈演愈烈。当张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理性战胜情感,将吴犯罪的证据——“皮氅”交给警察后,并未因此轻松释然,相反更加重了他人生的缺失感,使他似乎具有某种东西被抽离的痛苦感。两组冲突中,来自张自身的冲突更为强烈。因此,张是在感情和理性纠结冲突的漩涡中挣扎的矛盾形象。他孤独飘零的人生况味在片尾的舞蹈中,以及送别吴燃放的焰火中传达而出。张的形象印证了一句话:最强的对手往往是自己。

  对吴志贞而言,生存下去是更重要的,一切阻碍她求生本能的因素都与她形成对立冲突。在吴的关系图谱中,存在她和张、梁的两组冲突,以及自身的冲突。吴和梁的冲突出现在当梁的存在构成她追求幸福新生的障碍时,体现为她对梁爱的背叛,对梁产生的些许怨愤。为自保,吴用金蝉脱壳之计,将碎尸案推到梁身上。因此,在与梁的冲突中,暴露吴的自私。吴和张之间的冲突,出现在张的调查对她形成威胁时,她对张的提防心理始终没有松懈,甚至适时地用自己女性的魅力诱惑张。当然,吴的形象是矛盾复杂的。如她对梁的丝丝缕缕愧疚之心,她对张爱的渴望与提防、利用心理交缠在一起。当成功地将警察的怀疑目标转向梁时,吴自认为噩梦结束,围上一条鲜艳的红围巾与张约会,期盼新的人生起航。约会中,张指点她俯瞰城市一角霓虹闪烁的“白日焰火”,吴由希望的巅峰跌落到绝望的深谷。同时女性生存的本能促使她奋力抓住张自力这根救命稻草,将冰冷的脸贴在张的脸上,将自己跌落在张的怀抱里,做困兽犹斗的努力。这是千回百转的人生演绎,一瞬长于百年。当希望幻灭,吴没有痛哭流涕的爆发,她平静地接受法律的制裁。指认现场后,等待她的将是无边的牢狱之苦,这时城市上空突然绽放白日焰火,她抬起头来追随着焰火燃放的盛景,脸上写满忧伤、怅惘、渴望、释然、若有若无的微笑。这些细腻的情感段落,准确传达了吴在黑暗的漩涡中挣扎求生的复杂心路历程。

  梁志军的形象相对单纯,这是一个痴情男子,他对吴志贞的呵护、对爱情的保卫是第一位的。因此,形成他和警察的冲突对抗。为转移警察的视线,保护妻子,他甘心做“活死人”,他的名字自此从世界上抹去,再无法回转。同样因为爱情,他杀死接近吴的男人,分尸抛尸,成为警察调查的对象。因为爱情,他成了妻子的“替死鬼”,死在警察的枪下。这是一个为爱投入一生、错失一生,为爱万劫不复的男人。

  《白日焰火》在剧情推进中,在冲突中塑造人物。由此,观众对人物的认识一直处在新鲜的状态中,需要不断调试自己的思想,才能一步步接近事实真相,逐渐逼近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对张自力的认识:婚姻、事业的失败者——寻找意义、重塑自我的男人——感情、理性冲突纠结的警察——难以释怀的孤独者。关于吴志贞的认识:孤苦的弱女子——神秘的犯罪嫌疑人——生活在丈夫监控下的受害者——出卖爱情的自私女人。关于梁志军的认识:碎尸案中遇害者——穷凶极恶的罪犯——爱的牺牲者。在人物的相互冲突比较中,观众产生对人物的认知,从爱情的逻辑角度审视,吴的感情世界未免自私,张的感情世界未免驳杂,只有梁爱得纯粹、爱得无私。在剧情的推进中,一个个立体的人物站立在观众面前,他们并非善恶分明,正如电影提供的环境,白的雪下面裸露出斑驳的色彩,人性也是斑驳芜杂的。疑云密布、悬念丛生的犯罪故事和人性的复杂性、爱恨纠结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当我们拨开重重迷雾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现影片中的人物是“一半魔鬼,一半天使”的存在,他们被剥去人身上一切文明的伪饰,作为一个个欲望体,挣扎在理性和欲望的边缘,稍不留神将坠入黑暗的深渊。

  总之,“冲突”提供了塑造人物、对人性进行拷问的有效方法,从而一个具有通俗意味的犯罪题材故事,被推向人性的深度和艺术的高度。片中那些血肉丰满的人物像一面面镜子,由之观众照见自己。他们的命运、隐秘的情感唤起观众内心的回应,打动了观众。由此,《白日焰火》完成与观众情感的交流沟通,获得观众的认同。

  三、视听语言传达哲理意蕴

  好电影的主题是隐藏在故事和人物之后,潜移默化地渗发而出的。观众在消费一个精彩的故事中,在为人物命运唏嘘感叹中,逐渐接近影片的主题。当我们拨开《白日焰火》故事结构外壳,穿过人物幽暗的内心,便深入影片的内核——主题。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