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孟子引《诗》是着意于构建儒家教义的话语权力。这是孟子作为儒家传统承袭者自觉的实践,也是作为战国士人自身睿智与话语权的彰显。
四、总结
通过孟子对《诗》引用的分析,可以看出,出于游仕和谋求学术话语权力的需要,孟子充分发掘利用了《诗》中蕴藏的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并由此开始儒家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努力。总之,孟子对《诗》的引用,是统一意识形态的需要,彰显了儒家士人执着于儒家传统的承继,传播了中华古代经典文本的精髓。
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万章章句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1页。
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万章章句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15页。
陈澧:《东塾读书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第46 -47页。
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6页。
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6页。
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离娄章句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92页。
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8页。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六),《孟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下》,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