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由审美角度而产生的情感之外,艺术作品形式感的情感性还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实用角度上。以实用目的为主的艺术作品主要就是指民间艺术作品。张道一先生曾经说过:“民间美术中,没有无情的美。人民创造作品是从情出发,使人觉得亲切可解,觉得可以与之对话。”③ 民间艺术作为最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作品往往是以满足生活中的需要为第一目的。潘鲁生先生曾在《民艺学论纲》中总结道:民间艺术“无论为了满足什么样的需要,首先解决的是造物作为物的最基本的功能,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具备具体的、实用的目的,离开了具体的功能用途也就失去了造物的最基本的价值”④。从众多的民意品类来看,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用需要而进行创造的。实用功能是民间艺术作品最基本和最直接的价值。发挥“物”的价值,满足人们生物性的存在要求即是实用要求下,民间艺术品形式感的情感性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民间艺术品创作者和受众最根本的情感所在。 对于民间艺术作品而言,其形式感是为实用服务的,因此形式感的情感性也是与实用目的密切相关的。在这种实用需求的引导下,民间艺术品创作者和受众在情感性上也是基本一致的。例如在刨子这种传统木工工具的制造过程中,人们考虑最多的就是什么样的造型能够让木匠省力、省料地将木板刨平整。这种实用性的要求造就了刨子十字型结构和45°角倾斜刀片的基本造型特点。在例如处于工艺美术初级阶段的原始社会的彩陶艺术——尖底瓶,其形状像个枣核,双耳在腹部,部分还装饰着精美的几何形花纹。尖底瓶是用来汲水用的,尖底便于装水又不致使水灌得太满,这也说明形式感也是为了发挥其实用功能。造型上的契合实用使人们产生对工具的信任与依赖,由此培养出人与物之间深厚的感情,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在民间艺人的工具箱上看到诸如“一家之主”等字样,工匠们将“物”提高到与“人”等同,甚至犹有过之的地位,可见艺人们对这种实用的感情之深。 对于民间艺术作品而言,往往在实用因素得以满足之后,审美因素才会被列入形式感的考虑范围之内。民间艺术作品的审美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审美,它 “更大程度地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补偿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审美不同于西方的超功利性的审美,而是很长时期一直带有精神的功利性。”⑤这种“精神的功利性”来源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寄托于民间美术作品之中,“假借艺术创造表达对生活的真实渴望和追求的实在、执著、功利目的的方式”⑥,从中寻找精神上的满足。在这种审美心理的推动下,民间艺术作品也有了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例如民间年画作品大多是以大红大绿的色彩风格为主,用色纯度高、面积大,追求颜色之间的鲜明对比,追求整体的视觉冲击力与色彩协调效果。鲜亮明快的色彩配上质朴夸张的造型,使得画面给人以红火、热烈的感觉,民间艺人们所追求的喜庆气氛也由此而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将人们招财纳福、趋利避害的心理状态完整地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艺术作品形式感的情感性,不但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审美经验与情感态度,更包含了审美情感与实用情感,它们之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情感性也是一种以形式感为依托的情感性。情感性依靠形式感进行表现、传达、衍生,形式感塑造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情感性的传达,而情感性作为一种人类感情上的表现与需求,又对形式感的塑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注释: ①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②杜勃罗留波夫.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一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271). ③张道一.美在民间——民间美术文集[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128). ④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251). ⑤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254). ⑥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255).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