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名人传》,相信熟悉老子《道德经》的人都会想起第四十八章中的那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名人传》中的主人公纪昌虽然技艺一天比一天长进,可是欲望一天比一天减退。中岛敦似乎在告诉读者,只有这种欲望的日益减退,纪昌才达到了真正不想有所施为的境地。因为完全顺应、因循自然,不加任何造作,纪昌更是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由此可见,道家生命哲学之精髓分别在《山月记》、《李陵》、《名人传》中有其具体体现,中岛敦对道家生命哲学思想是全面受容的。不过,如果将三部作品稍作计较,不难发现,中岛敦对于道家哲学思想的汲取和应用是高度自觉的、循序渐进的,体现了他作为作家的思想的连续性和延续性。据中岛敦年谱所载,《山月记》、《李陵》、《名人传》都是创作于1942年,其中《李陵》是中岛敦的遗作,虽然脱稿较早,但却是1943年7月他去世后由其好友深田弥命命名并发表在1943年7月的《文学界》上。三部作品中,最早创作并发表的是《山月记》,它的主人公李征未能超越“名利”, 从而酿成了他永远为虎,无法恢复人身的悲剧。而《李陵》中的主人公表面上虽为李陵,但是苏武才是中岛敦设定的“理想自我”。苏武不畏威胁,更无视利诱,“守柔曰强”, 在困境中独守头顶上一片心灵的天空。及至《名人传》,主人公纪昌更是成为“至为不为、至言不言”的“至人”。从李征到苏武,从苏武再到纪昌,我们可以认为中岛敦把这三人合而为一,让一个“求道”者一步一步地完成里了蜕变。 英年早逝的文学“求道者”中岛敦在他短短33年的人生历程中所创做的小说中,有大半取材于的古典小说。而中岛敦并非简单的受容原文本的思想,而是进行了充分地消化吸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重新演绎,使这些作品超越原文本的内涵,让读者去重新审视原作。《山月记》取材于唐代传奇《人虎传》,但作者并没有囿于原作“因果报应”之主题,表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郁郁不得志的心理并及深刻剖析了“人变成虎”的根源所在。《李陵》虽然基本上符合史实,但是为了表达主题需要,中岛敦也进行了合理的改动。比如李陵的“被动投降”;李陵在苏武面前“说不出一句劝降的话”;苏武“孤身”留胡十九年等等。特别是中岛敦在创作过程中适时地加入了很多的人物心理描写和景色描写,这成为小说的一大亮点。在《名人传》中,还在最后一部分进行了超越原文的“独创”,更明白地阐释了“艺道的极致,虚静的领域”。 近年来,很多专家用“影响研究”的比较方法,对中岛敦取材于题材的各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原作对其影响以及影响途径进行了论述。原作固然对中岛敦的文学创作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中岛敦赋予原文本的新意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而当我们导入重视探讨文本意义是如何被多样化理解的“ 互文” 理论来分析的话,我们发现还可以通过中岛敦为之沉醉的道家哲学这一视角来分析这些取材于的《山月记》、《李陵》、《名人传》等三部作品。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互文性文学理论,我们会发现更加丰富多彩的中岛敦文学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