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他们认为,当时的文坛犹如一片“荒土”,他们“愿作培植浅草的农人”。出版过《浅草季刊》。1925年初由于发起人林如谡出国,浅草社活动也随之停止。同年,浅草社同仁和杨晦、蔡仪等北京成立了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及法国的小说。创作方面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杨晦的剧作。这些作品多抒写知识青年生活的苦闷无奈,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鲁迅对浅草社和沉钟社很关爱,称赞他们认真踏实的作风,在他的《野草·一觉》中提到这两个刊物。在编辑《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又选了他们的作品,称赞这两个文学团体为“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湖畔诗社
1922年4月,新诗团体“湖畔诗社”在浙江杭州成立。代表诗人有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和汪静之四人。
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因而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创作的思想倾向,主要是歌唱纯真的友谊和爱情,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具有天真快乐的格调。他们写作抒情诗,尤其是爱情诗,风格清新活泼,自然天真,带有浪漫色彩:表现了对封建世俗勇敢反抗的精神,艺术上相当成熟,在文学界有一定影响。
1923年,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三人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之前出版过汪静之诗集《惠的风》,之后出版过汪静之的《寂寞之国》。这些新诗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朱自清在《<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这一评论精辟地称赞了“湖畔诗人”的创作特色。
新月社
新月社是1923年成立于北京的一个新诗新团体。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西滢等。从事新诗创作的还有朱湘、饶孟侃、陈梦家等。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领域的派别。除闻一多外大多数人都是“现代评论派”,属于资产阶级右翼文人,为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服务。胡适他们创办的《新月》杂志,攻击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有些文章甚至公开反对共产党,反对人民革命。鲁迅和其他革命作家跟新月派右翼文人笔战过。在早期新月派诗人曾表现过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反封建反军阀统治的愿望,在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中起过某些进步作用。
新月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创作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自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即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他们进行了创造实践,在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在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是新月社的成果佳作。
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左联”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界的组织。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领导成员: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周扬、茅盾、丁玲等。参加成立大会的有四十余人,其后逐渐发展。“左联”对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化运动起到重大作用。“左联”制定了为无产阶级革命副业服务的文学理论纲领,成立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会,系统地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倡导文艺大众化。创办《前哨》、《北斗》、《文学月报》、《文学导报》等刊物,宣传无产阶级文艺思想:同“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国民党反革命文学)、“第三种人”(国民党反动文人)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提倡革命文艺创作,扶持文学新人,壮大了革命文学队伍。在创作上也取得了很大收获,如鲁迅、瞿秋白等的杂文,蒋光慈、茅盾、柔石、胡也频、张天翼、叶紫、丁玲等的小说,田汉、夏衍、洪深等的剧作。殷夫以及原诗歌会诸诗人的诗歌,都显示出左翼革命文艺的实绩,产生了广泛影响。
1936年初,为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自动解散。
诗歌会
诗歌会是“左联”领导的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在北京、广州等地设有分会。发起人有穆木天、任钧、杨骚、蒲风等。他们都是“左联”成员。宗旨是致力于诗歌的大众化,研究诗歌理论和创作,反映反帝反封建的现实斗争,批判新月派和现代派,推动现实主义的新诗歌运动。主要刊物有《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各分会也有诗歌刊物。提倡“大众歌调”,创作大众化诗歌,涌现了王亚平、温流等一批青年诗人。他们得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大力支持。1935年冬,当“国防诗歌”被作为“国防文学”的一部门,诗歌会的同人们便热心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在不久出版了《国防诗歌丛书》。诗歌会在现代文学诗歌发展史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