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当代文化名家的影像再现--《启功》与名人传记片创作(2)

时间:2015-11-25 08:38 点击:
囿于当世限制,影片未能在名人传记片领域完成真正的美学突破就是难免的了。但换个角度看,在当世要拍出一部完美的知名人物传记片来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此看来,这部影片能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启功形象系统,并让

  囿于当世限制,影片未能在名人传记片领域完成真正的美学突破就是难免的了。但换个角度看,在当世要拍出一部完美的知名人物传记片来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此看来,这部影片能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启功形象系统,并让人们目睹现代文化名家及名师如何在"斯文"扫地的现代中国乱世炼成,这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意义,尽管存在明显的缺憾。
  需擦亮的亮点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在情景交融的影像系统中形塑的现代中国文化名家及名师形象身上应同时蕴含相互交融的两个亮点--斯文重建与人师传承,尽管影片对其需进一步擦亮。
  首先是古典"斯文"的现代重建。查有关辞书,"斯文"总带有文化、文人或温文尔雅等意思,在现代正指向被加以革命的中国古典文化传统或文人典范等含义。影片让我们感受到,现代中国无疑已是古典"斯文扫地"的时代。启功由于没有英语成绩就不能获得中学文凭,无论国文成绩如何优秀,从而也就不能顺利就业,人生面临被开除的严峻困扰。幸而他有"贵人"陈垣慧眼提携。影片通过重放启功的坎坷一生,让我们目睹在古典"斯文"轰然坠地的现代乱世,像启功这样的现代中国文化名家的炼成绝非易事,而是要当事人有着格外艰辛的靭性的付出及命运的垂青。观众从启功影像身上得以形象地感受到,对中国人来说颇为平常而又崇高的古典"斯文"本身如何被坚靭而又顽强地重建起来。启功的成长及成就过程本身足以形象地呈现古典"斯文"的现代重建历程,他可以说是一位由现代中国历史的动荡与苦难孕育出来的有古风的现代文人。
  再有的一个亮点在于,影片中的启功身上蕴含着另一种与此相交融的气质及其意义即古典"人师"传统的现代传承。无论启功当年题写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时是否对"经师"与"人师"的区分寄托有明确意识,但一旦把"人师"两字嵌人校训本身并作为该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师承目标,古典"人师"概念深远的现代意义就必然深埋其中了。按中国古典教育传统,教师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经师",主要向学生传授特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另一种则是"人师",以一生的德行学问向学生传授为人为学之道,指引其人生的精神航程。《荀子儒效》这样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说的就是人师的德行风范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足以风行"四海之内",成为天下之表率。但晋代袁宏《后汉纪o灵帝纪上》记载了这样的认识:"盖闻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这表明古人早就发现并感叹,世间总是"经师"易遇而"人师"难觅,"经师"多而"人师"少。启功在当代倡导"学为人师",本身就意味着号召现代中国教师终生学习怎样做"人师"而非单纯做"经师",要以道驭技而非单纯的技艺膜拜及传授。由此,"人师"的意义已然跨越普通"经师",成为当世人们的言行表率。而从启功自己的相关主张特别是身体力行中,正可见出他已然成为现代中国"人师"的表率。遗憾的是,影片中关于启功作为"人师"的表现还很有限,更未能真正上升到自觉意识的层面。
  当然,这里的"斯文"和"人师"两亮点及其概念内涵,可能更多地并非来自影片创作者的明确意图,而是蕴藏在影片故事有待挖掘的意义深层,或者不如说是我的未来期待中。尽管如此,"斯文"重建与"人师"传承这样双重意义或亮点假如真的呈现出来,其实应当相互交融在一起,从启功形象本身中流溢出来而非理性地推理出来,即便人们还希望这部影片能让它流溢得更加丰沛和自然些。"斯文"重建依赖于人的修为,正如古人所谓"文以人传";而"人师"传承本身就蕴含了以"斯文"去化育后人并同时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之意,从而这两方面本来就相互交织和相互倚重。确实,影片如能在这两方面都能形成更加明确而深厚的自觉意识,那么,上述双重意义或亮点就可能被讲述得更加动人心魄和更加意义深远,从而也就更少遗憾了。例如,从那位率领众小将勇破"四旧"而其实内心酷爱启功书法的红卫兵领袖刘雨辰身上,本来可以有更丰富的"斯文"扫地及其重建意蕴可挖的。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