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清认识到自己无力改变现实,终以吞鸦片烟了却余生。也许这是怯懦的逃脱,也许这是最沉痛的抗议,抗议自己无力飞翔,抗议专制家庭,抗议没落文化,抗议腐朽的一切,但无论如何这是一种觉醒,一种认识到现实需要改变但无法改变的觉醒,死成了唯一的出路,因而曾文清也是一个自觉者,一个消极的自觉者。
无论是积极自觉者还是消极自觉者,只为论述之便,不含褒贬之别,犹疑的自觉者或者消极自觉者也许更具复杂性与真实性,也更能撼动人心。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这些自觉者都有清晰的自主意识,在遭受压抑的人类天性中能够清醒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他们是真正的有自主性的大写的人。
2.不自觉者的安于现状
当然,剧中还有不具自觉意识的人物,比如曾老太爷、孙子曾霆以及大奶奶曾思懿。曾老太爷受了六十年的传统观念熏陶,当然不会具备自主性,甚至对不肖子孙的种种行为颇为不满。曾思懿也是“一个自小便在士大夫家庭熏陶出来的女人”,传统观念,比如丈夫是女人一辈的靠山等与自主性背道而驰的观念,自然不会出现在她的生活逻辑里,但受过新式教育的第三代曾霆,仍然没有意识到应去改变眼前的一切,仍然有着曾家根深蒂固的寄生性。当即将离开的瑞贞问他“我走了以后,你,你干什么呢?”时,他说:“不知道”。他对目前的生活有多厌烦,但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走出狭小天地,做能使自己快活的事情,只能安于现状,他仍然缺乏自主性意识。
综上所述,全剧充斥着沉郁苦闷的氛围,剧中人物无不在生活、情感的压抑中生存,失却了人类自由纯真的天性。那些要求改变现实的自觉者一一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些不自觉者仍旧在自己的狭小天地安于现状。主体性、现代理性使作品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田本相编.曹禺文集·第2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2]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3]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朱栋霖.曹禺:心灵的艺术.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田本相.曹禺剧作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密尔.论自由.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注解
①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②[英]密尔:《论自由》,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