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当下电影创作的困境及对策刍议(2)

时间:2014-01-03 16:38 点击:
其次,创作要与观众的审美心理相适应。电影创作并非某些制作者思想观念的单一传递,而是整个民族精神与灵魂的外在显现。因此,一部电影精品的创作,要充分考虑观众审美心理和需要。如前两年,《叶问》在市场上大获

  其次,创作要与观众的审美心理相适应。电影创作并非某些制作者思想观念的单一传递,而是整个民族精神与灵魂的外在显现。因此,一部电影精品的创作,要充分考虑观众审美心理和需要。如前两年,《叶问》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后,《叶问2》《叶问前传》以及与“咏春”有关的《功夫咏春》《李小龙》等相继上映。在此,“咏春拳”和“叶问”被过度消费,被滥用,大片小片都要跟它搭个边,这导致观众审美疲劳,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对电影业本身的伤害。这是忽视观众审美心理的典型现象,值得电影创作者警醒。

  随着互联网等新的媒介的出现,现在的中国不再是一个舆论封闭的国度,人们有种种途径表达自我立场。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人更是不能低估观众的观赏水平和艺术评判水平。事实上,许多优秀观众充满智慧,对电影的理解和把握可以用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来形容。同时,“重视观影群体文化转型和审美接受心理变化的中国电影创作才能与电影消费形成良性互动,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1]只有与观众的审美心理相适应,电影作品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电影业才能有更好的未来发展。

  再次,保护中低成本电影制作。近年来在中国出现了一种畸形倾向,即把中国电影的未来寄托在三五个大导演动辄几亿元的疯狂烧钱行为上,而对中低成本电影创作则熟视无睹。如2011年,全国生产故事片558部、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102部,全年生产各类电影总产量达到791部。然而,全年进入院线的电影才100部。被拒于影院之外的,就是那些占年产85%的中低成本电影。[2]若干商业大片,运用了种种宣传手段,虽然取得了一些商业收获,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电影市场,但是对中国电影产业和中国电影人产生了巨大的伤害。电影《一九四二》,最早成本是3000万,为追求所谓视觉效果,投资最终定格在2.1亿人民币。这种高风险、低概率成功的电影创作,犹如赌博场上的拼命一搏,稍有不慎,很容易窒息电影的前途的。而一些不成功的商业大片,更是败坏了自身在观众中的口碑。事实上,一个国家的电影市场的良性循环,不是仅仅依靠几部大片所能奏效的。如美国,除了举世瞩目的好莱坞,还有专门培养先锋电影人才的芝加哥大学,而纽约,则是独立制片的基地,制作的大都是小成本电影。

  中低成本电影,没有大明星、大导演和强大的资金投入,只能以实力说话,如《失恋33天》以及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等。它们的独特魅力,是用金钱、名气、资历、政绩工程等急功近利的手段无法获得的。

  最后,大胆创新电影题材和各种形式。现代电影的题材五花八门,但是没有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由于专注于对票房的追求,当下电影创作大都是爱情、武侠、搞笑类居多,而如儿童题材、老年人题材、特殊人群题材的电影非常缺乏,这使得儿童节中的小孩没有电影可以看,赋闲在家的老年人也没有适合自己的电影看。因此,要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正常前行,必须充分调动电影人的智慧,创作各类题材、满足各类不同观众的需要。

  在形式上,电影创作也可以进行大胆探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创作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在制作、传播、宣传等环节的形式上不断大胆地创新。如,自2010年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微博,到去年中国用户已经突破2.5亿。这些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具有开放、便捷、低成本等诸多特性,与传统媒介相比,呈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在新时代的媒体竞争中成为一股强大的新兴力量。如目前风头正猛的“微电影”正是一种发展方向。这种电影,正像“一粒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也能在有限的篇幅诠释一个深刻的主题。如张扬导演的《老人愿》,只有28分钟,以深情而舒缓的镜头,讲述了一段为爱情而出走的女孩和渐渐老去的父亲之间的故事。他们从隔阂慢慢走向理解,影片自始至终洋溢着浓浓亲情,打动了很多观众。因此,我们相信,“微时代”的“微电影”将会出现品牌化的趋势,将会承载更多的“大电影”之梦。同时,这些成功的“微电影”通过新媒介能够进行大规模的传播,比影院电影更加贴近普通民众,更具有文化影响力。因此,如果能够充分运用网络、微博等各种新媒介,当下电影创作肯定将有另一番新天地。

  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电影是富有群众性的艺术,也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时代储存器。因此,“我们必须非常细致地研究电影艺术的规律和它的可能性,否则我们就不可能掌握和支配人类文化历史上这一最能影响群众的工具”[3]。在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电影人更应牢记巴拉兹的这句话。

  [参考文献]

  [1]马晓虎.当下观众审美心理变化与中国电影创作[J].电影文学,2012(18).

  [2]张啸涛.为未来造血——低成本电影是电影发展的基础[N].中国艺术报,2012-06-08(大视野2版).

  [3][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3.

  [作者简介]吴凑春(1978—),男,江西余干人,文学博士,上饶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电影文化。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