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创造了真实和虚幻完美对接的世界,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快感。但数字影像若只停留在视觉冲击的层面,则会成为徒有绚丽的外表,沦为吸引观众的噱头。数字影像只有通过其影像空间直达观众内心深处,才能触动他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思索,才能体现出数字影像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 数字技术本身与电影艺术并不矛盾,滥用数字技术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才是降低数字电影艺术性的问题所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电影创作者有了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数字影像可以把创作者要传达的信息通过画面更加准确地传递给观众,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影片的主题。2004年上映的科幻灾难片《后天》,不仅通过灾难现场画面惊呆了观众,更是通过故事中的人性光辉震撼了观众的心灵。在灾难到来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老科学家和两个助手喝着他珍藏多年的最后一瓶威士忌,安静地等待结局;滔天巨浪涌入纽约,市民踏雪逃亡最终冻死在严寒的街头;主人公杰克博士在儿子遇险的情况下不顾生命危险赶往纽约,父子之情令人动容;冰天雪地的纽约,杰克和助手对幸存者的搜救,彰显灾难中人性的光芒。影片通过数字技术把一个灾难性的“后天”展现在人们眼前,但特技的后面是带给观众心灵深处的震动,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的多发是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片中主人公没有拯救世界,没能阻止气候的变迁和灾难的到来,而现实中的我们能做什么呢,也许放手什么也不做,“后天”真的并不遥远。正是通过数字影像的逼真效果,《后天》完成了创作者的意图,影片直达观众心底,唤起了人们沉睡的环保意识。 数字影像带来的视觉奇观使观众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突破了观众的生活常规经验。同时,数字影像在情感演绎方面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以数字技术参与制作的《泰坦尼克号》(1997)和同题材的电影《冰海沉船》(1958)相比,前者在表现“泰坦尼克号”的原貌、船上游客的情感经历、这场空前海难的细节等方面都远胜后者。[3]例如杰克和罗丝站在船头,罗丝展开双臂飞翔的经典镜头,先是这艘梦幻之船破浪而行的远景,镜头逐渐拉近的同时围绕和杰克和罗丝发生旋转,淡红色的霞光下,杰克和罗丝身边的海水飞速而过,映衬出飞一般的速度感,杰克和罗丝紧扣的十指间,浪漫的爱情被诠释得如诗如画。此外,数字技术对画面的艺术处理,使画面本身亦呈现出写意性,画面的形式被赋予了文化意义。以张艺谋的影片《英雄》为例,数字技术的应用使画面充满东方文化的神韵。在武打画面的处理上,风格唯美灵动,在青山秀水间,剑客的身姿飘舞其中。无名与残剑的湖畔一战,两人翩若惊鸿,水面上的打斗犹如东方的古老舞蹈,二人的动与平如镜的湖面相结合,凝固的瞬间犹如一幅水墨画。飘逸的剑客和点到即止的君子之斗,把二人的洒脱、豪情诠释得淋漓尽致。数字技术的处理使画面的节奏感错落有致,配合数字化的音效、色彩,使影片本身无疑充满了古老东方文化的神韵。 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数字影像无疑已经成为电影的行业标准之一。3D乃至4D电影的推出,无疑会给观众带来更高的视觉审美体验。同时,如何利用好技术更好地为电影主题服务,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这就需要电影工作者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乃仁.设计词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隆溪.20世纪西方文论评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 [3] 潘源.传统电影美学的现实延伸——数字化电影再思考[J].艺术评论,200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