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的社会意义 在监狱中,安迪进行了多次的“救赎”,从狭义来说,他对自己完成了救赎——毕竟妻子的死还是多多少少与自己有关;从广义来说,他不仅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自己的狱友,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也终于使狱友明白,追求自由和希望的可贵。他对狱友的拯救,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更多表现在精神上的拯救,这寓意了在当时那种洗脑式的社会制度下,安迪式的英雄才能够帮助人们走出困境,实现自由的生活。 第一次“救赎”是安迪帮助狱警成功逃税,为狱友赢得了每人三瓶啤酒的奖励。这在当时肖申克监狱中是件不得了的事情,狱友们都已经习惯了在狱警的淫威下唯唯诺诺生活,从不敢向狱警提出任何要求,哪怕是合理的要求,因为他们害怕换来狱警的棍棒招待。安迪说:“做黑工的有酒喝,才有尊严。”他为狱友们赢得的不仅仅是啤酒,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尊严,是一种胜利。瑞德说:“阳光洒在肩头,仿佛是自由人,如造物主一般自由。”作者借瑞德之口说出了当时在场所有狱友的心情。从此,狱友们更加信任安迪,他才会带领狱友们实现“救赎”。 影片创作者为了表现出当时社会制度下民众麻痹毫无思想的生活态度,着重描写了老布这个人物,描写了老布为了能够留在监狱,不惜挟持自己的狱友,而仅仅是为了犯更重的罪留在监狱里,这个坐了50年牢狱的老人,念过书,在狱中受人尊敬,已经习惯了监狱的生活,在出狱后,因为无法适应自由的生活,认为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时刻想着如何再去犯罪而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监狱,最后留下了“老布到此一游”的字句撒手人寰,这个人物非常深刻地表现出当时民众被洗脑的程度——脱离了黑暗的社会,无法生活。反衬出安迪拯救狱友的重要性,这种思想上的“救赎”才能够帮助狱友真正脱离黑暗纠结的生活,开始新的自由的生活,影片创作者在这里暗示了只有完成精神上的救赎,才能够避免老布式的结局。这一点,在瑞德出狱后得到了验证,瑞德在出狱前收到一张来自德州的明信片,随后影片创作者安排了一场瑞德与监狱官员的对白,表现了瑞德已经从最初的坚信自己无罪到如今的承认自己有罪,后悔自己犯罪,“并非因受到惩罚而后悔,而是因为自己没有采取更好的解决方式而后悔”,这暗示了瑞德在安迪的帮助下完成了个人的救赎,也正因为瑞德改变了自己的思想,因此他避免了与老布同样悲惨的命运,即使依然被安排在与老布同一个房间,同样的工作。通过瑞德与老布的对比,安迪伟大的人格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升华,他对瑞德的帮助使瑞德完成了“救赎”,这种“救赎”不仅仅是一种伟大的友情,更是当时黑暗中的一抹阳光,一丝希望。 第二次“救赎”是安迪在狱警办公室放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安迪做的每一件事情对于肖申克监狱来说都是破天荒的,创造历史的,当音乐传遍监狱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在外放风的狱友,或者是正在做工的狱友,都惊呆了,在此刻,他们仿佛读到了自由,正如瑞德所说:“我不知道她们在唱什么,我也不想知道她们在唱什么,此时无言胜有言。她们唱出难以言传的美,美得令你心碎,超越了失意囚徒的梦想……肖申克众囚仿佛重获自由”,作者借瑞德之口说出了狱友们的感受,那种自由的感觉,是安迪带领大家通过“救赎”来获得的。安迪牺牲了自我——被关禁闭两周,换来了众狱友对新事物的好奇,对自由的进一步的幻想。紧接着,在安迪与瑞德一番对话中,创作者又说出了狱友们的担心:“希望是危险的,是一切痛苦的源泉,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与第一次“救赎”相比,狱友们不仅仅停留在几瓶啤酒的快乐,物质上的胜利,狱友们已经开始聆听到自己心灵的呼唤,但是由于多年桎梏,尤其是思想上的麻痹,大家并不敢相信希望,相信自由,因此安迪只有进一步的“救赎”才能够唤醒狱友。 第三次“救赎”是安迪为狱友们争取到的图书馆,为了建立图书馆得到第一批书,安迪每周写一封信,连续写了六年,在获得州议员的回信并获赠了书籍以后,他并未满足,而是增加到每周两封信,在安迪入狱的第二个十年间,图书馆落成了,这个胜利是一个与制度、体制化抗争的胜利,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胜利,从第一次获赠书籍,议员的回信已经明确提到:“此事已告一段落,请勿再来信。”如果安迪听从来信者不再坚持写信的话,这种胜利只能说不痛不痒的,而安迪最后通过坚持为狱友们赢来了一座图书馆,这告诉狱友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会赢得自由和希望。 而安迪在与瑞德的对话中,完成了自己精神上的救赎:“老婆说很难理解我,我就像一本合起来的书……我多么爱她,我只是不善表达,是我杀了她,枪不是我开的,但我害她离我而去,是我的脾气害死她的。”作者在作品中一直在提倡的都是精神上的“救赎”,这种“救赎”对于当时社会来说,是让民众重拾希望和自由的火种,点燃新生活的愿望。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围绕着宗教和社会意义的“救赎”展开故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宗教和社会现状,并提出了只有通过“救赎”方能达到希望和自由。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