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陈凯歌《赵氏孤儿》编剧艺术得失(2)

时间:2014-01-04 15:45 点击:
但屠岸贾在剧中毫未受困于自己在人性、道德、伦理上所犯的原罪。这个人物在影片中被塑造成刚愎残忍、果断刚毅、有勇有谋的形象。首先他对赵家的杀戮被设置了许多合理性。赵氏父子恃宠而骄,咄咄逼人;国君嫁祸于屠

  但屠岸贾在剧中毫未受困于自己在人性、道德、伦理上所犯的原罪。这个人物在影片中被塑造成刚愎残忍、果断刚毅、有勇有谋的形象。首先他对赵家的杀戮被设置了许多合理性。赵氏父子恃宠而骄,咄咄逼人;国君嫁祸于屠而他只能忍辱求全;还有对庄姬爱的失意,这些因素使屠岸贾杀赵变成了自尊受辱、愤世嫉俗的不甘和报复,而不是一味的陷害忠良。如果把屠岸贾作为悲剧主人公,他应能引起观众的哀怜,引起“对受灾祸者所持的伦理理由的同情”。屠岸贾的伦理理由,就在于个人英雄主义,他想反抗地位等级所带来的不平等,不惜以戕害他人的生命来获取地位、安全感和荣耀。接下来影片应该表现他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失败,他的伦理理由给他带来的恶果,揭示“仇恨者必将与自己为敌”这一令人悚惧的真相。但是电影没能很好地表现这一点。仅有一个细节是屠岸贾在发现程勃很像赵朔之后,将之带向战场,并企图借敌人之手置他于死地,最后关头又救出了他。这本来是一个具有丰富戏剧冲突的情节:屠岸贾发现了真相,接下来应该是真相大白带来的痛苦。影片中屠岸贾只是怀疑,然后又打消了怀疑,内心没有受到震荡,造成了情节上不必要的迂回。
总之,在塑造程婴时,剧作更多倾向于原罪、牺牲、救赎等带有宗教感的伦理道德,而塑造屠岸贾时,则遵循强力意志,勇者为王那套文化系统。像国家话剧院版的《赵氏孤儿》着重表现两套不同的伦理观念在赵氏孤儿身上引发的思考和交战,也可以有效地制造出心理冲突。但陈凯歌花了很大力气,来塑造屠岸贾这样一个“圆形人物”,使他与程婴的旨趣“可能和解”,最终消弭了矛盾。
  三、激孤杀屠:咀嚼仇恨的英雄与超脱的圣人
  屠岸贾之死是历代“赵氏孤儿”故事中固定的结局。电影版《赵氏孤儿》的结尾设计是很巧妙的:程婴站出来说:“你要杀的人,应该是我。”然后在屠岸贾把剑刺入程婴胸膛的同时,赵孤得以刺死了屠岸贾。这等于说,程婴“杀心”失败之后,仍是用一命抵一命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复仇。它贯彻了导演“不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复仇者”的理念,把复仇的主体从赵孤置换成了程婴。程婴的复仇不再是为了“赵家三百余口”,主要是为了他的妻儿和正义的实现。赵孤不是作为家族的根苗被看重,而是作为一个个体生命;赵孤的杀屠之举是出于个人感情的自由选择,而不是先验伦理中的血亲复仇。
  这样的安排显示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但由于其中的心理戏过于迂回曲折,优柔寡断,没能达到预期的戏剧效果。程婴时而被塑造为一个咀嚼仇恨的英雄,时而又成为超脱的圣人。试看此段对白:
  程婴:“我要让他们相亲相爱,然后赵家的孩子,一剑砍了屠岸贾,那才算把仇报了。”
  韩厥:“你对这孩子不公平。”
  程婴:“我对他很公平。”
  这段对白有一种阴鸷的力量,体现出人物作为恨世者的强烈意志,是向屠岸贾、赵孤的双重复仇,因为他们毁掉了自己的生活。而在随后一些段落里,程婴又表现得与世无争,甚至想要离开屠岸贾的相府,去过普通百姓的日子。如果按照导演的解释,这是因为他在抚养赵孤长大的过程中超越了仇恨,那么,在与程勃一起走向屠岸府的过程中,画外音又提示当年他进屠岸府时强烈的复仇意志,而且最终借赵孤之手复仇成功,就把观众绕糊涂了。陈凯歌在谈到程婴的“忍”时说:“忍是为了不忍,程婴是一切都可以忍,但他忍的最后,是把孩子养大带到屠岸贾面前,所以他还是不忍。……我们毕竟还是生活在一个无法完全看空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之下,好样的就别忍!”⑦这一段绕口令式的告白正好体现了创作者“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超我”希望成圣,“自我”却主张复仇。于是,整部电影也就成了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一部心理暗战剧。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