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处碰壁之后,主人公变成了一只"茧"。随后,安部颇有深意地写道:"家虽然有了,但回家的我却不复存在了。"这实际上提供了"房屋=人的存在"的现实语境。在这样的语境中,"茧"就不仅仅是作者所描述的具体栖身之所,而具备了隐喻的前提。 可以认为,"茧"的形象从隐喻的角度刻画了在物质化的都市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双重疏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茧"和安部作品中经常出现"墙"的隐喻有所不同,墙表示一种"隔断",但"茧"除了"隔断"的形象之外,还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形象。本雅明在《弗兰茨?卡夫卡》一文中的评述同样也适用于《红茧》:"正如K住在城堡山下的一个村庄里一样,现代人居住在他的身体里;身体在悄悄地离开他,对他抱有敌意。"在本雅明的叙述中,这表现为自我的流放。所以"茧"的形象更为强调现代人的自我封闭、孤独的困境。 与《红茧》中个体从异化的世界消亡的隐喻相比,《三则寓言》中另一篇小说《洪水》则提供了迥异的视角。小说描写了天下的穷苦大众全都物化成液体,然后汇成了洪水,摧枯拉朽,势不可挡。而富人们则得了恐水症,个个谈水色变,最后连诺亚也抗拒不了洪水的力量。显然《洪水》更接近于政治隐喻,它影射了群体对抗异化的社会,追求自由、超越的可能。这衬托出《红茧》中个体面对荒诞现实时的无力感,凸显出丧失了反抗、超越的精神就宣告了只有被动地丧失存在权利的主题。 安部的作品虽然在样式上显示出和传统悖离的倾向,但是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关注仍然是他文学的内核。通过《红茧》我们可以看出,在异化世界中,个体的存在困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是每个现代人无法回避的问题。安部用他独特的方式努力唤醒沉睡人们意识中对荒诞现实的抗拒,对真实存在的追求。 三、安部公房的中后期作品风格研究 在安部公房中后期的作品中、努力打破共同体的束缚,在都市的孤独中,寻找和创造存在的新路。他的《砂女》描写一个昆虫学者在现实不断侵蚀自己的生活的威胁下,作出自己的选择,进入一个砂洞里,在不断地与侵蚀而来的砂搏斗中,绝望地发现了现实世界的一个新侧面。作者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砂搏斗的精神运动,寓喻人在混乱的社会的孤独中,通过努力才能创造人的存在的客观条件,才会寻找到存在的可能性。《砂女》作为存在主义代表作。更具典型的意义。 可以说,安部公房的作品大多是描写人与现代社会的疏远,陷入孤独和绝望的生活,于是设定奇异的幻想,比如设定在一个"物体"内,自在地转换形象和构建非现实的世界。来追求人的内在性。他的《墙--卡尔玛氏的犯罪》设定在"墙内",《砂女》设定在""砂洞内",暗喻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互不沟通,处在一种绝对孤独的抽象世界里。 安部公房在现实中发现了超现实,又努力捕捉超现实的现实。他塑造的人物无论变身、变形的形象是"茧人"、"墙人"还是"砂人"、"箱人"等.都作为构成现实的总体,构成"物"的世界与"实存"的世界,即外部的现实与内部的现实的双重异化。但他们虽然被双重地闭锁在现实的秩序和自我意识的内部,还是顽强地挣扎着表现自己的精神。所以说,安部的文学世界岂止没有脱离,而且深深而牢固地植根于日本的今日和明日的现实。在他的绝望内里,回响着希望之音。 参考文献 [1]吴学平.安部公房作品中的寓意探究[J].广州大学学报,2003,(2):78-80. [2]叶文玲.日本文学中的社会意识[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194-195. [3]楼盛华.安部公房与日本文学传统[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3):309-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