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同中有异的原因 1.语言的不同 首先,由于汉越两种语言毕竟是不同的语言,因此汉语有一些词语是属于语言禁忌,但越南语里同一个事物的词语就没有禁忌说法。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词语的谐音。如,在汉语中“伞”“钟”“梨”“陈”,分别与“散”“终”“离”“沉”谐音,所以对这些词产生了禁忌说法。而越南语里没有这样的谐音,因此也没有避讳的现象。 其次,越南属于汉字文化圈,历史上引进了大量的汉语词汇,称为“汉越词”,与越南语的“固有词”并存。如,数字“四”越南语称为“b??n”(固有词)和“t??”(汉越词),“死”越南语是“chê?t”(固有词)与“t??”(汉越词)。由于汉越词来自古汉语,意思和发音接近汉语,因此在汉语中谐音的“四”与“死”,在越南语中也成了谐音的“t??”(四)和“t??”(死)。但是,因为越南人常常使用“b??n”(固有词)来表示“四”,而很少使用“t??”(汉越词),所以“t??”(四)和“t??”(死)之间就没有产生相似的禁忌问题。 2.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差异 虽然都经历长期的封建社会,但中越两国民族各自拥有的文化积淀也有所不同。例如:神话传说、文学作品、成语寓言以及历史人物等事物都有所不同,而这一些都是汉越语言禁忌的丰富来源。所以也导致了汉越语言禁忌的差异。 例如,大约唐代以来,汉文化中对“王八”“龟”“带绿帽子”产生了禁忌的含义,而越南则完全没有这样类似的禁忌。 四、结语 本文从“称谓禁忌”和“词语禁忌”两方面考察了汉越语言禁忌的异同,发现汉越语言禁忌基本上大同小异,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些异同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 人类共同的趋吉避凶心理,中越两国相似的历史背景,以及汉文化对越南文化的深刻影响,造成了汉越语言禁忌的异中有同;而汉越语言本身、中越两国的历史背景和汉越文化的差异,则造成了汉越语言禁忌的同中有异。 参考文献: [1]李中生.中国语言避讳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2]万建中.禁忌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 [3]王新华.避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 [4]范世周.越南语中的语言禁忌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8. [5][越]吴德寿.研究越南各个朝代的讳字[M].河内:文化出版社, 1997.Ng????cTho?Nghiênc??uch??hu?yViê?tNamquaca?ctriê?u?a?i,viê?nnghiênc??uHa?nN?m[M].NXBv?nho?a,1997. [6]杨万宁.汉英禁忌语对比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7]金霞.波汉禁忌语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8]李昱秦.中韩禁忌语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9][越]番辉黎.大越史记全书[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PhanHuyLê.??iVi?tS?K?ToànTh?[M].Nhàxu?tb?nKhoaH?cX?H?i,1993. [10]陈氏碧香.汉越委婉语对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卢氏琼然(THIHUYNHNHIEN,LU)李柏令上海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0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