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于儒家孝道经典典籍的研究 《论语》、《孝经》、《弟子规》等传统儒家经典典籍中蕴含有极其丰富的中华伦理精神,对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一直以来影响深远,是当前孝道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在此基础上很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在此仅列举部分笔者自认为较有代表性的结论: 李祥熙、史文政、艾兴等学者认为《弟子规》是以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历史经验为基础支撑,并用先贤们的教诲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指导所形成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儒学经典蒙文,是践行儒家孝文化的最好规范,是对中国传统德育教育的总结和集中反映。在传播、普及儒家孝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方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使人追求高尚的人格和养成善良诚实的品行是其基本内涵;指导人如何通过对社会和人生中种种现象的判断来正确地进行学习生活、处理善恶、把握人性是其根本核心。其中德智并重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有重大的意义。李祥熙等提出的重建中国社会孝文化应当以《弟子规》为参照,以舆论、民俗、教化三种方式作为重建路径,并呼吁从国家层面进行孝道文化的全民教育,将孝道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及以孝作为干部任用的考核标准[2]这一观点对重建中国社会孝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语》是儒家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它运用蕴含丰富智慧性和哲理性的话语对儒家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论述,语言精练、逻辑缜密地说明了儒家孝道思想的内涵并制定其规范,标志着孝道思想从原始宗教到儒家道德、从原始的宗教伦理到儒家家庭伦理的转变完成。陶斯嘉、潘云华认为:《论语》的孝不仅是一德,而且是众德之本,深刻挖掘《论语》中的孝文化,对于现代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3]。王春彦认为:《论语》在如何从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终身孝敬、对父母生前身后事之以礼以及如何处理“忠”和“孝”的问题上都做了精深的阐释。对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问题做了一个概括,涉及了如何孝敬父母的方方面面,也解决了在孝敬父母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各种矛盾问题[4]。 《孝经》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经典中对孝道文化阐述得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的一部专著,是对孔、曾、孟孝道思想的全面继承发展,标志着儒家孝道理论创造的完成。它以其独特的教人以孝的经文大义得到了世人的推崇,其中的精华部分如“养亲”、“敬亲”、“谏亲”、“尊老”等积极思想对当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家庭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借鉴作用。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申圣超,梁花认为:《孝经》论孝行的现代意蕴在于爱敬亲长乃行孝之本、爱己之心乃行孝之始、逢过谏诤乃行孝中的应有之义,并结合现实情况认为,德育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而《孝经》在此方面的价值不可低估[5]。侯辉认为:《孝经》的当代价值在于有利于完善自我、改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社会[6]。但几乎所有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都意识到《孝经》经义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作为其统治的手段之一,确有一些糟粕思想存在。如胡平生在《孝经译注》中就明确指出:《孝经》一书,虽然也大谈孝道,说到了一些行孝的具体事项,但是,它的核心却并不在阐发孝道,而是以“孝”劝忠[7]。 3.对历史各朝代孝文化的研究 孝道作为儒家的根本道德规范,历代统治阶级都对其极为推崇并逐渐形成封建的“忠孝一体”。对于历史各朝代的孝文化特征,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孝的观念形成于周初、春秋时期,成熟于战国。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视孝的朝代,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不过与殷人不同的是骥敏邹奠父莼吻距,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宋元明清时期是孝道畸形发展的时期,孝道开始走向极端化、愚昧化,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1983年。条謦淌蜴爨洫犄濡。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虽然它的内容、实现形式及作用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忍痊錾鸷淖嵛甲鳆,孝成为民族团结、兴旺的精神基础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维察潲韦篦拨憷锬,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4.对于儒家孝文化的历史反思与当代社会价值研究 学者们对孝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孝道性质的两重性进行了历史反思,从而对此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对孝在当代社会的地位与现代新孝道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孝对处理当代家庭关系,对社会、家庭解决养老问题,形成尊老风尚以及孝对当代社会、国家、民族的积极作用和价值。认为: 第一,孝道对维护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道德建设,具有独特的作用。 第二,对传统孝道的全盘否定和简单搁置,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因素之一。 第三,传承发展孝道应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四,传统孝文化是在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条件下孕育而生的,是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产物。其功能和作用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第五,现代价值观的变化对传统伦理道德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孝文化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 第六,加强农村孝文化建设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小康建设的重要保证。 第七,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儒学的核心与根本。研究孝文化对于全面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质,对于正确继承祖国传统文化遗产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解决家庭养老与老人的社会保障,处理现代亲子关系,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加强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均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5.儒家孝文化在当代教育的价值研究 关于孝德教育的论文和相关研究在近些年逐渐增多,表明社会和学术界越来越关注儒家孝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教育价值。主要是从孝道教育的现代价值、孝道教育的现代内容和孝道教育的现代实施三个方面对现代社会的孝道教育进行探讨。林秀林、翟惠根、李道友、谭永发等学者认为: 第一,孝道是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渊源,更是维系家庭稳定的积极因子。 第二,孝是培育爱国精神的情感基础。 第三,现代家庭教育的乏力、片面教育取向产生偏差、教育方式缺乏活力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第四,加强感恩传统道德教育、加强感恩综合教育、努力培育校园感恩文化。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是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基本方法。 第五,生命意识是儒家孝道思想的本质。大学生不孝的极端行为是一个严重的社会伦理问题,是大学生对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的缺失。 第六,要把孝道教育纳入生命教育的体系,在高校开展以孝为内容的生命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第七,将孝道纳入操行评定体系,强化大学生孝的意识,抑制大学生不孝行为。将孝纳入校园活动体系,培养大学生对孝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