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表演空间要求演员的“信念感”更真实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指出:“舞台上的真实是指我们在自己心里以及在我们对手心里所真诚相信的东西,真实是不能和信念分离的,信念也不能和真实分离,他们彼此不能单独存在,而没有他们两者,也就不会有体验,也就不会有创作……舞台上所发生的一切都应该使演员本人信服,使对手和看戏的观众信服,应该使人相信那些和演员本人在舞台上创作时所体验到的情感的真实和所进行的行动的真实,这就是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必须具有的内心的真实以及对这种真实的纯真的信念。”[4] 现实主义表演的创作美学美则:体验基础之上的体现。信念感是演员进行生活体验的基础,没有了信念感,也就没有了体验,没有了体验就没有了体现,也就没有了创作。信念感强的演员,才能真实相信舞台上虚拟空间发生的一切,才能把自己带入虚构的人物关系之中,才能传达给观众角色内心的真实,让观众体验到真情实感。 一台完整的戏剧作品的完成,一定是在演员和观众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没有观众参与的戏剧创作,不是完整的创作。演员在观众的关注下,在戏剧舞台上演绎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演员可以随时根据观众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创作情绪,调整舞台信念感,以此达到最好的表演状态,获得观众的认可。而在电影以场景拍摄的制作方式中,演员的表演空间不像戏剧表演那样完整且“开放”。电影演员创作时,除了需要在场的作为假想对象的演员、摄影师之外,其他任何人是不能参与的。即便有观众在现场,也是被禁止出声的。演员与观众的交流,一直到影片公映时才实现。即便再有好的建议,也只能称为遗憾。因此,演员不能像戏剧表演那样,可以通过观众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表演状态,反而要在镜头前表演时,排除外在环境的干扰和内心的杂念,这就要“信念感”更真实,适应无观众的表演。 演员表演的真实,演员即兴创作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信念感真实、真实感强烈,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中,对演员创作角色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演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这些理论应用到电影表演中,依据电影特性的需求,同样绽放了异样的光彩,出现了诸多优秀的作品和演员。这主要得益于斯氏现实主义表演体系对戏剧表演的艺术创作要求与电影表演是一致的:体验基础之上的体现,人物形象典型化、表演风格真实、自然、生活化。而艺术表现媒介的不同,决定了电影和戏剧两大艺术门类美学原则上的不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现实主义表演体系部分理论被借鉴到电影表演所用,是符合电影表演的一般规律的表现,并随着人们对电影特性的逐步认识,现实主义表演理论在电影表演应用中也有所变化和充实。现实主义表演创作方法为在中国电影史上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并占据重要的位置。时至今日,中国艺术界培养表演人才的方法,仍是以现实主义表演作为其创作角色的基本方法,并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完善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刘诗兵.中国电影表演百年史话[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黄琳.论艺术媒介决定论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3). [3]罗殳.浅论电影媒介的艺术特性[J].电影文学,2012(13). [4]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演员自我修养第一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 [作者简介]王洁琼(1987—),女,山东阳谷人,电影学硕士,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电影学。政治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