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索电影音乐民族化之路 优秀电影音乐的共同特征,是电影音乐创作的灵魂。在配乐中融入民族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着手: 首先,寻求民族情感上的共鸣。各民族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生活环境、语言和文化习惯影响着观众的审美和价值观,为了加强民族电影业的国际交流,寻求各民族相通的文化因素和情感共鸣至关重要。例如影片《红高粱》的音乐抓住了人类对自由、爱情的执著,在全球观众中产生认同感,从而获得成功。 其次,善用中国独特文化优势。优秀的电影音乐作曲人需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厚的认识,关注底层的生活现实和真实情感。革命歌曲、古典乐器、京剧戏曲不是单一活跃于某一特定领域的,善加利用,可以成为电影音乐创作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最后,借鉴外国先进技术与思路。电影音乐是一门美学的艺术,随着3-D、I-MAX的异军突起,声音技术变革已是大势所趋。民族特征不是一成不变,更不是故步自封的,中国电影配乐走向国际舞台还需要一流的制作技术和技巧。从这一角度来讲,欧美电影的精湛配乐技术、宝莱坞的音乐剧风格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 (二)坚持民族特征的传承——武侠电影 纵观中国电影在国际影视创作中的成就和历程,武侠电影首屈一指,这是最早为外国人接受和喜爱的影片类型,是华语电影民族化最为鲜明的标识,也是最容易与民族特征融合的影片类型。受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深刻影响,中国电影人将琵琶、古琴、古筝、二胡与武术画面融合,以民族音乐特征刻画人物、营造场面。 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影片中最为著名的是《夜斗》和《南行》这两段。《夜斗》使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意念的抒发,并随着节奏的变化时快时慢,从动作形态的打斗衍生出人物内心的打斗,蕴涵东方美学。《卧虎藏龙》中单纯、朴素、统一的民族乐器超越了大提琴的西洋风格,来自北方草原的马头琴和二胡,滑音中透着悠长和苍凉,使世界电影观众迎来了一阵不同于传统电影配乐的民族色彩之清风。 电影《十面埋伏》剧情和演员或许饱受诟病,但其中的电影配乐值得借鉴。整部影片伴随着婉转曼妙的琵琶声开场,一片嬉笑调情的男欢女爱场面在若有若无的琵琶声中,更显奢华糜烂。随着剧情的发展,金捕头要求小妹献上一段表演,舞蹈以二胡和琵琶协奏,曲子为汉代李延年的《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配乐倔强、独立、时收时放,与佳人形象遥相呼应。可以说,《十面埋伏》充分汲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琵琶的细腻动人之处,四弦千遍语一曲,歌尽万重情。 [参考文献] [1][挪威]彼得·拉森.电影音乐[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2]颜家佳.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风格初探[J].电影文学,2011(10). [3]陈希.浅析武侠电影中的中国民族音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4]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01). [作者简介]许智雄(1972—),男,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