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当下文学解释学的理论借鉴和现实缺陷 当下文学解释学的重大突破是把原本抽象的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等复杂理论移植嫁接在语文课堂上。从语言形式入手,从语言形式组合的逻辑来推测作家的创作意图和说话意图,从语言形式组合的结构缝隙中去洞察作品的可能意义,从语言形式的语法反常和修辞错误上挖掘读者应该坚持的意义指向和审美判断。例如通过《荷塘月色》中的感情隐晦和景色直露的对比反衬,可以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那就是不安于现状的纷扰之苦而寻找理想的诗性家园。同样地,通过朱自清有意编织的“出门”和“归家”的矛盾结构,可以发现作家执着寻找的理想精神家园只能复活于头脑幻想之时,而无法与作者共存一生一世。此外透过作者设计的语法对立和语义对立,在这充满张力的空白结构中寻找到作家可以坚守的人格操守和精神家园。从这个层面上说,文学解释学的理论借鉴显示了生命力,这不仅让作家的生命穿越时空,而且让作品意旨芳香十足、意味幽远,同时让读者的心灵超越了时空局限,文学的意义和审美价值的开放与多元也就势成必然。 当下文学解释学的重要贡献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文学解释的中心,否定了传统教学带学生钻一连串“圈套”,跳一个个“陷阱”,从而强迫学生进入预设好的“游戏程序”的做法。读者这种优越位置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情,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生活联想和审美品味,会极大地调动学生挖掘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潜能。由此而引发的必然结果是:意义的不确切性与逐渐明朗化的和谐促进,审美意味的模糊性与审美价值判断的逐渐定格和相互补充,作家创作意图的多样性与创作动机的逐渐推定的完美组合。这样说来,文学解释学似乎走上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理想坦途。 当下文学解释学的重要转折是语文课程观的改变,从结构主义的课程观转变为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从对结构主义坚持的课文意义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怀疑出发,发现了文本意义变动不居的解构主义的合理性,进而洞察到文本意义重组重建的建构主义之必要。在文学解释学的烛照下,文学教育实践应是:语文教材尽可能增加人文精神引导的内容,语文教学目标尽可能地减少预设目标和增加有效生成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尽可能关注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多元趋向,语文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出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教学方法尽可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然而上述这些并不能充分证明当下文学解释学已经走进了合乎理想的家园。相反,当下距文学解释学的理想蓝图仍然十分遥远,文学解释学的现实状况仍然不令人满意。正如王尚文大声呼吁的“当务之急,是坚决纠正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②。甘其勋老师也提出“要改变‘过正’的思维模式”,语文课程改革应“进亦‘悠’,退亦‘悠’,矫枉不过正”③。这些话语点明了文学教育的误区和走出误区的艰辛努力,正确的文本解读理论和策略正是摆脱这一困境的重要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①夏丏尊.夏丏尊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83. ②王尚文.新课程的当务之急[J].语文建设,2006,(3):5. ③甘其勋.语文课程改革的理想与现实[J].语文建设,2006,(8):5.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一般课题《初、高中语文衔接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为(2013)—JKGHD—0575。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七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