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信奉奴隶道德者 作为一个无希望者、无创造者,幸运儿还是一个信奉奴隶道德者,他对主人波卓的侮辱性行为和语言习以为常,对于主人波卓的任何命令都是令行禁止,没想过反抗,没想过争取,没想过逃跑,一切就是那样了。 在波卓和幸运儿刚出场时,幸运儿的脖子上便套着一个绳子,绳子的另一头就牵在波卓的手中,幸运儿的手中拿满了东西,而波卓的手中只拿着一根鞭子,当波卓命令其走快点时,是通过叫喊和鞭子声,而命令其停止时则是直接一拽绳子,摔倒了也不会在乎。这不禁让人觉得幸运儿之于波卓,就像一匹马或者连马都算不上。后文中更是直接提到波卓说:“你们瞧瞧,我的朋友,我不能长久地不跟我的同类打交道。”(第263页)在他的眼中,幸运儿从来不是他的同类——人。波卓对待幸运儿从来都是直接呼来喝去,甚至都不叫他的名字,直呼“猪猡”,而幸运儿也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毫不反抗:“波卓:(做了个宽宏大量的手势)算了,咱们不谈这个啦。(他抖动一下绳子)起来,猪猡!(略停)每次他只要一摔倒,就马上睡着。(抖动绳子)起来,猪猡!(幸运儿起身捡行李的声音。波卓抖动绳子)回来!(幸运儿后退着上)站住!(幸运儿停住脚步)转过来!(幸运儿转过身来)。”(第262页)当爱斯特拉贡和弗拉第米尔为其鸣不平时,他就像不存在一样,只有波卓在回答,甚至当波卓说:“确实。不过我并没有简简单单地把他赶走,就像我可能做的那样,我是说,我并没有简简单单地在他的屁股上踢上一脚,把他推出门外了事,我把他带到了救世主市场,瞧我的好心肠,拿他卖一个好价钱。说实话,要赶走这样的人,这根本就不可能。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给宰了。”(第275-276页)幸运儿的反应只是哭而已。第二幕当波卓已经残疾的十分厉害时,幸运儿依然在他身边被这样驱使着,这并不是不离不弃的主仆情深,而是幸运儿已经将奴隶道德根植于骨中,形成了一种莫大的惯性,他不期待也不会去改变这种生活。 波卓在文中的一句话是对幸运儿极为恰当的评价——“老狗都比他有尊严”(第276页),是的,作为一信奉奴隶道德者,幸运儿已经完全没有了尊严,没有了作为了人的精气神,他对于服从命令、接受侮辱、恐惧被抛弃已经形成了习惯,就这样麻木而自然地活着。 作为这样一个集中了绝大部分“末人”特点的形象,我们或许会为幸运儿感到委屈、愤怒、不平,甚至想代替他宣扬反抗宣言。可是对于他自己来说,他即已无希望,便也不会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失望,他已经在这种生活模式中形成了习惯,这种巨大的惯性驱使他顺应这种生活,也使他并不想改变这种生活或者说他根本就不会想到这种可能性,他只是在这种无限的重复、有限的生命中,静静地消磨空虚而无聊的时间,等待毫无意义、毫无不同的明天,并无悲哀。也许这就是贝克特之所以称幸运儿为“最幸运的人”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法]萨缪尔·贝克特著,余中先,郭昌京译:《贝克特选集(3):等待戈多》,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蓝仁哲:《感受荒诞人生,见证反戏剧手法——<等待戈多>剧中的人及其处境》,《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3期。 [3]徐钰愉:《由人物入手,解读<等待戈多>》,《甘肃科技纵横》,2007年第1期。 [4]焦洱,于晓丹著:《贝克特——荒诞文学大师》,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注释: ①DeirdreBair,SamuelBeckett,S.489 ②[法]萨缪尔·贝克特著,余中先,郭昌京译:《贝克特选集(3):等待戈多》,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67页。后文中所引《等待戈多》均出自该译本,只在引文后标注页码。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试验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