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文学论文 >

从《雪国》来看川端康成文学的美意识(2)

时间:2014-05-06 15:37 点击:
这一篇章,川端康成避开了对生机勃勃的昆虫描写的惯例,将笔墨转化成死亡的描写上,在川端康成的眼中,昆虫们的死亡并不凄怆,而是另一种美的境界。 例2,夏天防虫用的窗纱仍然挂在窗户上,走近一看,还有一只飞蛾

  这一篇章,川端康成避开了对生机勃勃的昆虫描写的惯例,将笔墨转化成死亡的描写上,在川端康成的眼中,昆虫们的死亡并不凄怆,而是另一种美的境界。

  例2,“夏天防虫用的窗纱仍然挂在窗户上,走近一看,还有一只飞蛾,仿佛粘在纱窗上,一动也不动,静静地贴在那里,不时伸出它鹅绒般的黄色的触角,透明浅绿色的翅膀轻轻落在窗纱上,那一抹淡绿给人一种绝望的感觉,难免让人觉得这是一只死去的飞蛾。”

  读到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悲哀感慨。仅仅是一只停留在纱窗上的淡绿色飞蛾,却被川端康渲染为一种绝望的美丽、一种死亡的色彩,这样一种在生中包含死的可能的文学表达,比起直白描绘死亡更能颤动人心。

  漫天星辰的银河是主人公孤寂的心情的皈依,镜中美人虽然妩媚终究敌不过死亡,世界万物都是由存在到消亡——体现了文学的毁灭虚幻之美;从不同的夜色中渗透出不安,但不安在夜色中透露出别样的柔美寂静的感受——体现了文学的隐忧美;昆虫终究也是躲不过自然的必然规律,终究会走向死亡,其实这一归途是昆虫脱离今生躯壳走向来世的途径,所以这些看似悲哀的死亡躯壳实质上是美丽的征途——体现了文学的死亡之美。

  在《雪国》这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透彻、洁净的”美意识,川端康成在寻觅别样美丽——一种孤独、毁灭、绝望、死亡之美。

  为什么川端康成会有如此独特的描写,为什么有这样的美意识?其实在川端先生幼年时期,父母双亡,所以,他只能与祖父母一起居住,但几年后,祖母去世,他只能与祖父相依为命,但在他15岁的时候,祖父也与世长辞,川端先生自此独立生活。在与祖父最后相处的时间中,他用一种透彻与凛冽的角度,创作了《十六岁的日记》,这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奠基石。川端康成过早地经历亲人的死亡,这些都造成他自卑、伤感、孤僻的性格,并且这些性格深深影响了川端康成的创作手法与文学风格。

  《雪国》这一作品中,虽然描写的是银装素裹的冰天雪地,却不是妖娆。银河本是主人公的依托后来却变成倾溃,从没有希望的恋情中退出反而是另一端美丽恋情的开始,不过到最后还是一无所有,从中体现出毁灭之美;夜色由不安转化成平静,因为场景的变化使得夜色更加具有神秘感,读者从中能够感悟出隐忧美;绝望的绿飞蛾,害怕被黑暗吞噬的蜻蜓,还有已经死去的或者是不断挣扎的昆虫,都从不同角度将死亡与绝望之美表露无遗。

  四、结题

  纵观全文,能够看出《雪国》这一作品始终贯穿着文学的美意识,正式由于这种特殊的审美观念,才能够深刻表现出川端康成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也正因为这种独特的文学美意识让川端康成的作品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张颖.浅谈《雪国》自然景物中渗透出的美意识[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03):51.

  [2]曹秀萍.试析川端康成作品中的唯美意识[J].襄樊学院学报,2011(12):54-56.

  [3]周阅.色彩的世界——从川端康成的《雪国》到吉本芭娜娜的《哀伤的预感》[J].国外文学,2007(03):113-119.

  [4]蔡亮.花的美是一朵生命的绽放——“物哀”、“物感”、“物我一如”的川端文学自然美审视[J].名作欣赏,2008(23):141-144.

  [5]江亦舟.从《雪国》中的“红”、“黑”、“白”看现实与非现实的共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6]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