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数学教学理念的创新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有利于教育理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立了新的教学关系。相对于讲授式教学,案例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使传统的教学关系发生了变化。学生由台下走到了台上,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改变了"我讲你听"的单向式和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强化了知识的应用性。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系列化教科书,通常是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或编写)相应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虽然反映的是现实问题,却与相应的学科专业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将知识学习与实际运用捆绑在一起,拉近了课堂与社会的距离,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增强知识的应用性;第三,催生了新的施教方式。形成了以案例问题为中心,以学生析研讨为主线,以自由宽松教学环境为特色的施教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增强教学动力,改变讲授式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依赖思想和惰性行为,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思考,起到深化认识、集思广益,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作用。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而是注重知识与能力的转化,符合现代教育培训理念和立思想、讲思路、教方法、给启发的教学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和行动导向的能力训练方法。第一,体现了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的融会贯通过程。在案例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是一个不断循环增值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消化、整合和灵活运用,实际上就是一种知识与能力融合升华的表现。通过运用知识进而学习和增长知识,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进而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诠释和指导实践,是案例教学的优长所在,也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比拟的。第二,体现了自主分析思考过程。分析研讨,是案例教学的基本形式,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而言,一是脱离了对教师的主观依赖,二是得到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为此,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需要进行自主和互动的分析思考,才能解决案例问题。这不仅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而且使思维空间得到更充分的拓展。第三,体现了不同观点共存和交锋撞击的过程。除采用范例式案例外,多数案例问题不是教师给予结论,而是通过学生分析研讨去寻求答案,这种答案往往是多样性和争议性的。因此,观点共存和思想交锋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会容纳与借鉴、协作与沟通、反思与发现的过程,既能起到智力互补、增长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又有利于培养多向思维,增强团队意识,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是缩小的社会课堂 案例虽小,却浓缩了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诸多要素和客观情景,众多案例的集成,既有方方面面经验教训的总结,又有许许多多尚待化解的难题,因而成为人们共享的教学和研究资源。这些都是书本理论所难以概括、描述和替代的,应运而生的案例教学正是用了案例的属性特点,使其功能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以案例作为教学工具,形同把大社会搬进了小课堂,使小课堂成为了社会实践的大场所。学生在各种案例情景中,以不同角色身份参与"现实生活",不仅得到身临其境之感,触及现实生活之实,弥补了部分人经验不足的缺憾,而且可以学到分析思辨之法,培养智慧处事之能,这无论对学校还是学生都是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实践教学方式。 (四)是智力互补的平台 案例教学属于一种开放性、开发性和互补性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这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较好地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一个思想互补、方法互补,知识互补和能力互补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以案例问题为切入点,借助集体智慧和不同观点的碰撞,在思辨博弈中弃旧纳新,取长补短,教师通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对案例问题的认识,教学双方都有了更广阔的思索和领悟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智力培养和开发,提高教学双方的素质能力,而且进一步促使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制在改进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这是讲授式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不仅如此,在这种群体性的开放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艺术也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高。 二、在高中数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策略 (一)案例准备的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讲,案例教学的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正确选择了适合的教学案例。好的案例并非就是适合使用的案例,只有适合的案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案例时,要有一个总体规划、要有系统的思想、要注重案例的内在价值、要与教学方法和教学需求相吻合和要充分彰显案例功能。 (二)案例教学使用的策略 从总的要求上说,在案例教学中采用什么方式使用案例,应根据案例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应当正确区分各部案例内容的不同用途,讲求内容适用对路、使用有序有益、发放时机适宜,尤其要同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增强其在教学中的操作性。常见的案例使用方式有三种。 第一,完整使用,即原本照用,将案例一次性发给学生。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后续操作性不强,只适用于对部分分析思考型、争议评判型和方案研究型案例的教学。 第二,部分使用,是指在梳理调整或暂时隐瞒其中一些内容后(如:案例中的结论性、提示性内容),将案例资料分两次或多次发给学生。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案例的悬念,有益于促进学生分析思考和教师把握教学节奏。 第三,分拆使用,是将案例各部分内容分拆重组成基本材料、补充材料和备用材料,并利用其设计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这是案例使用的最佳方式,但要同案例改编结合起来,前期准备工作量较大,主要适用于课题较大、情节内容较复杂的教学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