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维定势是指思维在不受到新干扰的情况下,人们依照既定的方向,采用一定的模式或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思维定势具有二重性,表现为正迁移作用和负迁移作用。本文就如何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作一点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定势 一、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一种思维的定向预备状态。在思维不受到新干扰的情况下,人们依照既定的方向,采用一定的模式或方法进行的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这就是思维定势。 在许多情况下,思维定势表现为思维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因而是开展有成效的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思维定势具有二重性,在适合的条件下,表现为能迅速地联想和使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这是其有益的一面,体现了它的正迁移作用。但是过分强调后思维定势容易引起负迁移,表现为思维的疆化、呆板,不能从多种角度全面地、整体地看问题。特别是在解决一些非常规的或探索讨论性的数学问题时会束手无策。由此可知:一方面,思维定势带来“熟能生巧”,解决问题迅速的功效;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呆板的思考。当前,教学中片面强调定势作用的现象很严重,譬如通过大量的习题的操练,教师把题目的解法归成类,要学生熟悉题型,牢记解法,甚至背结果。长久如此训练,学生只会代公式,套题目,思维僵化、呆板。这是解题思维定势负迁移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卢金斯批评不合理的练习时所说的“它使人盲目”。 二、应当培养什么样的思维定势 1.必须培养使用基本知识和运用基本技能的定势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现有的定势上发生的。而课本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将是继续学习或参加实际工作的重要基础,它们具有较广泛的通用性,因而能适应多种变化了的情况。例:遇到数轴,就马上反映出其形状具备的三要素。只有这样在学平面直角坐标系、立体几何时有一个扎实的基础。又如分解因式,对初中阶段来说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说重点,因为它是今后打开“未知数”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对学生能否顺利正确解方程、方程组起决定作用。说难点是因为分解因式题型千变万化,而又无定法。这对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为培养学生因式分解的能力,我们采用如下步骤;①试试能否利用提取公因式法,若能则先提取公因式;②能否用公式法(运用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立方和(差)等,能用就用;③十字相乘法;④利用分组分解法;⑤尝试拆项、添项法。通过上述固定步骤进行训练,学生能够养成一个良好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2.必须培养学生一般的解题思维模式的定势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是数学能力的重要标志。解题一方面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又可以让教师用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存在问题,以及他们各种能力是否达到预定的要求。中等偏下的学生大多厌烦解题,对解题有恐惧感,甚至连一般题都会拒之千里,更别说有一定难度的题了。如何培养这部分学生的解题水平,对于提高整个教学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都有重大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契奇说过:“被定势效应抓住,对于人们解决问题策略的通常效率来说,简直是个贡献。”因而对学生进行一般的解题思维定势的培养势在必行。采用方法是: (1)熟化:即把生疏的问题转化到熟悉的领域中去解决,例1:解方程:,这是根式方程。一般解法是把方程有理化。若把方程先变形为,然后两边平方,得到的是不熟悉的一元四次方程。因此要另想办法把此方程转化为熟知的分式方程或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换元方法,令,则方程化为Y2-2Y-3=0,问题易解。在数学中,我们常把问题转化,其中最常用的转化是熟化。
通过上述这些处理方式,应用策略定势来开启学生心智的大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