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必须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 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弄清题意。抓住题目的特征,进行广泛的联想,检索信息和回忆储存的信息,即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直觉性的理解和判断,选择总体思路或入手的方向、原则。当思维受阻时,就应调整思维方向、变换不同角度再进行分析思考,直至找到新的正确思路,制订解题方案。倘能灵活地结合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更是锦上添花。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去观察、探索、归纳、总结。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数学的趣味性,又能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如何防止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思维定势是人们头脑中已经形成的一种习惯思维,表现为人们思维上的惰性和惯性。当它与问题的解答途径相一致时,它可以促进正迁移的产生,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当它与问题的解答途径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时,往往形成负迁移,导致解答失误。所以我们在数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不合理的思维定势,采取措施加以克服。具体作法如下: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学习态度是否正确,学习目的性是否明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达到的结果就不一样。但不管如何。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远大的志向,逐步树立起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的对社会的意义,产生一种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只有这样才有勇气去克服思想上的惰性。同时尽量让学生克服死记公式,硬搬乱套题型,不动脑筋,人云亦云,依葫芦画瓢的坏习惯。虽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也不能由学校单独承担。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正确的引导。 3.加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我们知道,数学的每一个概念的发展、完善,都反映着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密切联系,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石,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飞跃。因此在教学数学中,多创设问题的情景,适出改变问题,立足“衔接点”,由“引”到“联”,以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做既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向性、灵活性、变通性和沟通性方向发展,且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知识结构。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从而克服旧知识的思维定势对掌握、旧知识的不利影响。如讲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定义,性质之间的相异点、圆柱、圆锥、圆台侧面积和体积的区别与联系。在复习时,可以讲解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倡一题多解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巩固了旧知识,又开阔了视野,灵活了头脑,活跃了思维,跳出“一批钥匙,开一把锁”的旧思想框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要以学生一定思维发展水平为前提,反之,学习数学又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的发展。就是为此目的,我们必须合理开发利用思维定势的正迁移,避免防止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让学生的认识过程在现有定势的基础上合理健康、快速的进行,促进思维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向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