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让内容更有效,让课堂更高效

时间:2014-04-18 17:10 点击:
一、问题提出为哪般 (一)语文学习现状不容乐观 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数理化上,语文课被忽视。其中的原因,与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语文课堂的内容,很多学生似乎一看就懂,一听就会,觉得听不听老师的课差别不大,

  一、问题提出为哪般

  (一)语文学习现状不容乐观

  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数理化上,语文课被忽视。其中的原因,与教学内容有很大关系。语文课堂的内容,很多学生似乎一看就懂,一听就会,觉得听不听老师的课差别不大,不会因为一节课的缺失觉得对后面的学习有影响。鉴于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下更大的功夫。

  (二)课堂教学内容随意性过大

  当前,在一部分语文教师眼里,语文教学似乎想怎么教,就可以怎么教,想教什么,就可以教什么,教这或教那,多教或少教,似乎都无所谓。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千差万别。语文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

  二、水深自有船渡人

  (一)在“提问”中生成

  专家认为:问题,由学生提出胜过由师生互动提出,由师生互动提出胜过由教师提出。以学生的问题来生成课堂教学内容,这是指让学生在课前去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遇到的疑问,以书面形式上交给教师。接着,教师对学生上交的问题进行筛选、归纳,最后结合教学要求生成课堂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课堂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堂更有效率,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

  【案例】《雷雨》

  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了各种问题,教师经过筛选、归纳,发现学生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1)《雷雨》中人物关系是怎样的?(2)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爱?(3)剧作为什么取名《雷雨》?

  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就是学生提的前两个问题。对第一个问题,课堂上要求学生再次快速阅读全文,接着以前后四人为学习小组展开交流,然后指名每个小组长上黑板画出人物关系图;第二个问题,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品味一些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

  【思考】教师的提问往往从自己的思维角度、认知水平出发,有些问题高出或低于学生的能力,因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学生提问,都是从自己的阅读体验出发,提出的问题都是真切的。表现在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就会积极而活跃,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

  (二)在“错误”中挖掘

  教育专家指出:学生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善于挖掘并运用“错误”,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甚至认为“作为教师,不利用错误是不可原谅的”。在教学实践中,有哪些“错误”资源有呢?

  1.作业中的“普遍性”

  这是指教师在学生平时的练习中,对学生的错误加以分析,归纳出“较有普遍性的问题”,最终把“较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

  如在文言文的练习中,大部分学生对词类活动和特殊句式这两个内容的理解总是似是而非、模凌两可,在相应的练习中错误率很高。为此,本人在批改作业的基础上,作了如下尝试:对于词类活用,给学生复习了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性”的相关知识,因为词类活用涉及对词性的判断,通过这个内容的复习,学生对于活用类型的判断有了明显的提高;又如,通过作业发现,一些学生对于词类活用中的“名作动”和“名作状”没有真正掌握,针对这个“较有普遍性的错误”,于是我在课堂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先是从理论上带领学生学习了现代汉语中的“句子成份”中“状语”的相关知识,然后在黑板上写了四个课文中的句子:①大江东去。②灰飞烟灭。③朝歌夜弦。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让学生分析每句话的成分,然后归纳它们的区别,学生得出了“名作动”与“名作状”的区别,从那以后,学生做这样的题目正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2.课堂上的“错误点”

  课堂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构建。

  【案例】《念奴娇·赤壁怀古》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读到“人间如梦”时,读成了“人生如梦”

  师:同学们,刚才某某同学把“人间如梦”读成了“人生如梦”,请大家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一字之差,刚才某某同学也读成了“人生如梦”,生:“人生如梦”好,因为苏轼一生的经历比较坷坎,这是他的有感而发。

  生1:一字之差,没有很大差别。

  生2:“人间如梦”好,“人间”比“人生”的范围更大。

  师:“人间”比“人生”范围是要大,难道范围一定要大吗?

  生3:这是一首豪放词。

  师:刚才这个同学说得很到位,豪放词的境界就应该开阔,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4:“人间如梦”说明作者由自己的人生经历想到了其他的人和事,说明苏轼由“小我”想到了“大我”,这样更能表达他的豪迈旷达的情怀,这也是豪放词所应具有的特点。

  【思考】学生在朗读中出现错误,而这个字关系到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教师灵机一动,即兴生成问题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辨析,在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更为乐观旷达的情感,让“人间”在学生的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记。

  (三)在倾听中引导

  新课程下的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参与者、倾听者。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倾听学生之间的对话,特别是当生生之间意见不一时,善于努力倾听观察,往往可以生成有效的教学内容。

  【案例】《渔父》中感受屈原的形象

  生1: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不太同意屈原的这种做法,我赞同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而隐忍苟活的人生选择。

  生2:我觉得屈原的人格值得我们学习,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表明他对国家的热爱。

  师: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请结合文本中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认识。

  生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些句子表明,屈原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生4:“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这些句子表明司马迁隐忍苟活,是他要完成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要完成千古史记,要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司马迁和屈原: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他们俩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思考】课堂上学生对屈原的“死”褒贬不一,教师在倾听中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对屈原和司马迁两个人物不同的人生选择进行分析,最终对屈原的人生选择有了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同时也体会了中国古代先进知识分子面对理想两种典型的生死选择。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