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文本深处漫溯 (一)把握文本的最大价值 选入教材的文本都有某方面突出的优点,教学时抓住这个突出的优点,就把握了文本的最大价值。如《雷雨》集中而鲜明的矛盾冲突、《祝福》里祥林嫂的典型形象、《雨霖铃》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染性的语言等等,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就会有意义,课堂就会有效率。 (二)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是编者根据课程目标根据一定的理念组合而成的。每一册教材的成册、每一个单元的编排,都有编者的某种意图。所以,教师可从编者的视角解读文本,把握编排意图,最终落实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编者确定的单元目标,是文本教学内容确定的重要依据。《蜀道难》《琵琶行》《登高》《锦瑟》都是唐代诗歌,它们都有诸多优点,有很多可讲之处。编者把它们编到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其编排意图何在?单元提示写道:“它们或豪放、或婉约,或绚丽、或平淡,或典雅、或通俗。”这就告诉教师其他的优点可以不讲或略讲,课堂上应把“感受、探究不同风格”作为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其他与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有关的教学内容可放到别的诗歌单元进行教学,这样安排教学更有针对性,课堂也会因内容的集中而更有效率。 (三)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 教学主要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师生之间的差异,教学对话应当以这些差异为契机。比如在确定《六国论》的教学内容时,考虑到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知识储备,就不必像初中那样带着学生逐字逐句的理解,而应把重心转向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以及评价作者观点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才有积极性,教学效率才会高。 (四)注重内容的动态生成 教学内容虽然在课前已确定,但是这种预设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堂上来自教师、学生以及外界的各种变量都会使教学内容生成的路径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在动态中完成教学内容的构建,增加或减少某些内容,比如《祝福》的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我”的人物形象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要提到鱼翅的价格,于是,便可动态生成新的教学内容,通过数据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祥林嫂地位的低下和命运的悲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内容是动态生成的,它是:“确定”与“不确定”的和谐统一,唯其如此,语文课堂才会更有活力与魅力。 四、小舟撑出绿荫来 (一)学生的热情有了 课堂有效内容的生成,让学生不再觉得语文课是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相反,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在提问中,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提升了质疑的能力;他们在“错误”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他们在交流中,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培养了自己的探究能力。 (二)课堂的效率高了 课堂有效内容的生成,让教师对每节课的最大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他们心中有书,目中有人,既精心预设,又灵活生成。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也因而有生机和活力,教学也不再“高耗低效”,而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三)师生的能力强了 课堂有效内容的生成,学生深入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多了,提升了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锻炼了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教师为能使课堂更有效率,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既要知道前沿理论,又要有较深的文化底蕴。师生在学习中都得到了锻炼,各自提高了能力。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者,也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者。语文学科由于其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复杂性,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会有困难,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工作者,在语文教学内容选择方面花更多的精力,做更多的研究。 作者单位:浙江萧山第九高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