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实践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也有自身的质量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具有特定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以前属于规定性质量标准,20世纪90年代之后为需要性质量标准,到今天为发展性质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可以通过具体的评价要素进行评判,这些要素实现的程度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教育成效怎么样,取决于所培育学生品质的高低,学生品质体的高低除了体现在知识技能水平的高低,即知识面的宽窄、知识量的大小和实践能力的高低之外,还主要现在以下几方面:是否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否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平,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是否获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高等院校如何培育高质量的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调整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 一、教育质量和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就其行为来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生产的是特殊的教育产品。教育产品有两种:一种是教育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知识的加工、传授,以及为学习提供的其他服务,这一种也称为教育服务;另一种是人力资本的增加,即学生体力、智力、技能等的增加,这一种也称为学生产品。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教育产品主要是高等教育产品。高等教育教育质量就是这种特殊产品的质量。质量是对于某一客体能否满足特定主体需要及其程度的价值判断,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客体的性状和主体的需要。 高等教育教育产品也有相应的质量标准和特点。高等教育教育产品要符合教育规律,满足规定或实际需要,这个标准是动态变化的,随时间、地点、对象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教育产品质量具有主体性,一方面是因为教育产品需要主体因素的内化,另一方面是因为教育产品本身就是一个主体。主体性是人区别于他物的根本属性,是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主、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因此,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就是主体受教育的质量。主体受教育的质量体现在教育主体的品行特征表象上,即主体所具备的道德、审美、认知、实践等知识能力,与主体片刻不离,是人的内在的、不断发展的质量。 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发展 教育质量的评定标准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质量标准的判定发生了一个大转变,即由满足质量的原有规定性到满足主体需要的根本性转变。培养目的也据此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即由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调适为根据培养对象的需求培养人才,从培养今天需要的人才转变为培养明天需要的人才。这两个转变,标明了高等教育质量的评判标准是动态发展、不断调适的。这一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强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规定性质量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等教育质量的评判标准,是由国家或学术团体制定,高等学校以他们制定的标准为参照进行教育活动,如果教育所提供的产品能够达到国家、学术团体所规定的标准,这种教育就是合格的教育,产品就是合格的产品。要达到并实现这种教育的质量需求,用政策文件的形式加以确定,生产出统一规格的适于国家、社会需要的产品,人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 第二,需要性质量标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质量的评判标准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经济大潮极速发展的冲击下,市场经济的天平偏向了买方市场,以原有的评判标准判定为合格的产品,成为滞销品的不在少数,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期用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是必然的选择。需要性质量标准阶段,是从客体性教育质量阶段迈向满足社会不同主体需要的重要阶段。由于国家、社会、企业与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和期望是不同的,高等教育越是能够满足这些需要,质量就越高。 第三,发展性质量标准。今天,高等教育屹立在新的时代巅峰,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质量的评判标准需得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同时,高等教育自身肩负引导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能力,培育出社会需要的具备丰富知识、有熟练实践经验、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指出:“高等教育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教育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 高等教育不仅要适应未来社会,而且要引导和推动未来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挑战面前,高等教育面向两个重要问题:第一,必须具备主动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第二,超越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发挥创造性,引导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要素 根据高等教育所蕴含的具体操作、实践方法和教育目的以及高等教育实质等内容,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 第一,完成效果。对社会而言,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各部门、各行业发展中急需的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的质量高低可以凭借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水平、能力来衡量,通常可通过毕业生就业率,就业的行业分布,所处单位的阶层,职务晋级或职称晋升的频次,工资收入状况以及劳动强度、劳动时间等多种指标来考察。这一指标往往呈多样性,因个体不同而具有很强的个体性。
第二,服务效率。高等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适于需要的人才的重任,因此,高等教育系统容纳了多少学生,这些学生以多长的周期能够实现毕业,以及从入学到毕业所消耗教育资源的多少,都成为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此外,生均教育成本、优秀毕业生率、师生比等都是考察高等教育机构服务效率、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