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分一线教师对于惩罚教育认识不够全面,认为严格管理是对学生的惩罚,而惩罚不是素质教育,将惩罚与体罚等同。在教育实践中只赞赏不敢批评,从而造成学生放任班级纪律松驰。这是错误的认识,作为赞赏教育的辅助惩罚教育不可忽视,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关键词】惩罚赞赏必要性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84-01 “赞美是最好的教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的确,赞美有着非凡的功能,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发挥学生的潜能,赏识教育被我们广泛接受。相形之下,惩罚则显的不合时宜,人人喊打,新闻媒体充斥着老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造成极坏影响的恶劣事件,体罚、变相体罚成了惩罚的全部,惩罚已被妖魔化。 既然惩罚一定存在,为何我们不去正确面对?马可连柯曾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没有权力不用惩罚,在必须用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力,而且是一种义务。 一、实施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里滋长和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作为赞美教育的辅助,惩罚是迫切必要的,当今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有着十分幸福的童年,很多上学之前未曾尝过批评的滋味,过着“王爷”、“公主”的生活,“自我中心”观念根深蒂固,是非意识淡薄,娇横粗暴,自私自利,无组织纪律。少儿这样可以认为天性率直可爱,可他们已是学生了,一天天长大,我们为师者再是非不分一味表扬赞赏,旁枝斜杈不及时修去任其发展,待他长大后这可爱则变的非可怜即可恶。从未受过挫折的人如温室下的花草心理脆弱,经不的真实的风雨,待他长大成人走向社会独自谋生时一旦碰壁这种脆弱就可能令他灰心丧气而事业无成。更可怕的是,长时间得不到相应锻炼的心理迟迟不能健全,巨大的现实落差可能会造成心理扭曲以致违法犯罪,若是那样既危害了社会又毁了孩子的一生。有一种说法:“有着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说的就是挫折教育缺失导致学生缺乏忍受力,将来可能不适应社会。正因如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我们应重新审视实施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二、实施惩罚教育的客观条件 严峻的现实,极端的口号考验着一线教师对教育的忠心,也许我们可以屈从现实的潮流,视学生的错误而不见曲意赞美,意“在我手下不出事”,但那样辜负了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新的教育形势要我们教师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也不是一味的表扬,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育尤为迫在眉梢,强大的社会责任催促我们敢于拾起惩罚这种教育手段。 学生家长见到老师后总是热切的叮嘱要对他的孩子严加管教,特别是一些后进生的家长,为什么会这样,固然望子成才,他们仍然相信严师出高徒,明白仅凭表扬孩子是难有出息,虽然这种想法有所偏颇,但却表现出家长对惩罚教育的认可。人是复杂的,每一个个体千差万别,有很多孩子就是在非常严厉的管教下成才的,伦敦奥运会男子乒乓球单打冠军张继科小时候就在其父严厉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我们教师承载了千千万万家庭的期望,我们没有理由以智者保身的处世理念去从事教育,我们应智慧的应用惩罚教育。
针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面对惩罚畏手畏足的现象,教育部2009年8月12日发布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确认“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新出台的《规定》,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不再缩手缩脚,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这条规定同样也适合任课教师,因为这也能体现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国家法律赋予我们教育者有对犯错误学生的批评教育的权力,我们就应该尽职尽责的教育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