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期待浅层次。《新课标》中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应“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作品的兴趣,课外自读10部以上文学名著,总量不少于200万字”,加大了学生课外阅读量。然而,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信息传媒对于传统的阅读习惯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从感悟文字的魅力转向了追求更为丰富多彩的视听享受。高职生逐渐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提不起对经典名著的兴趣,他们情愿关注微博、卡通、魔幻、动漫、休闲、言情等,大量的阅读时间被网络“浅阅读”所占据。名著对他们来讲,看着太累太深,中国的四大名著,通读一遍的高职生甚少。他们对于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的追求大大超过了对于文本深层次内涵思考的兴趣,对于大量的信息不加选择区分,粗读、泛读多,慢读、精读少,从而更谈不上阅读的强大动力和高峰体验了。 反思性情感体验缺乏。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书面材料既包括文字性材料,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人们需要把这些书面材料变成声音传入大脑进行分析思考。而如今大众传媒中的声光影对于学生产生了强大的感官冲击,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去接受信息,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弱化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缩短了思维的时间。他们沉溺于视听类的享受,更没有了回味、咀嚼的过程。《新课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加深思考,学会质疑、探究和批判,对文学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注意心理体验,产生独特感受,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通过阅读,透过文字符号去想象、去重现文本中反映的生活图景,去反思文本中透露的情感波折。 阅读技巧缺失。信息时代,几何级数般激长的信息量对抗着学生有限的阅读时间。如果没有有效的阅读技巧,就会使人无所适从。高职学生往往对于浅俗化、宣泄性、即时性的东西比较关注和敏感,却无法对众多的读物加以区分,更不会灵活地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而事实上,精读与速读,吟诵和默读,识记与分析,圈点和勾画,摘要与批注等恰到好处的阅读方式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 阅读环境堪忧。读书需要氛围,而阅读环境,也并不是仅指阅读条件,“有条件,无心境”,是如今高职生阅读环境的概括。从家庭来看,高职生的家长很多都支持学生阅读,但是阅读什么,缺乏引导。家庭缺乏书香氛围,书房也只是为了装门面,更大的空间则是麻将台、电脑房、健身屋。学生难以长时间地静坐一角去读书,往往会被不断跳出来的游戏、音乐、动漫、邮件、即时信息等所干扰。从学校来看,虽然有图书馆、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去借阅书籍的人并不多。从社会区域环境来看,阅读氛围不浓,图书质量良莠不齐,文化倡导活动力度不够等。 三、高职生现代化阅读审美模式探讨 当今世界,“无处不网络,一切皆互联”,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史无前例,各种阅读媒介层出不穷,手机、kindle以及ipad电子书、手提电脑等等无不冲击着传统的阅读模式。第十次全国国民调查显示:2012年有32.6%的18—70周岁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比2011年的29.9%增加了2.7个百分点;31.2%的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比2011年的27.6%增加了3.6个百分点;4.6%的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比2011年的5.4%下降了0.8个百分点;1.6%的国民用光盘阅读,比2011年的2.4%下降了0.8个百分点;有2.6%的国民使用PDA/MP4/MP5等进行数字化阅读,比2011年的3.9%下降了1.3个百分点。[4]数字化阅读其具象性、多维性、动态性、移动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点以及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新概念,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文化领域。为此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去积极引导学生有效阅读。 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建立电子导读目录。《新课标》强调“文学类文本学习应多关注阅读的开放性、个体体验的独特性”,在这一点上,现代化的互联网阅读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信息量急速增加,作为高职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和保护学生的个性体验,拓宽他们的知识背景,把网络真正变成学生阅读的绿色通道。学校可以建立电子导读目录,开展网络导航、网络信息检索指引等讲座等方式去引导学生网上阅读及下载。其中,这个电子导读目录有静态的——经典名著名作,也有动态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专业方向去适当适时地调整。 提倡博览精读,指导阅读方法。真正有效的阅读欣赏活动,非常讲究内功,必需在对传统文化、以往知识有一定积淀的基础上形成创造性发现,这种阅读审美活动任务虽然显得很繁重,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但收效持久,甚至让人终生受用。学校可以联系社会力量,定时举行主题阅读活动、阅读技巧专家讲座、作家签名售书等活动,引导学生辐射式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搜索、下载、积累广博知识,尊重学生在某一方面形成的自我心得,鼓励他们进行多方欣赏与反思,促进他们阅读活动的交流和提高。 开展读书审美活动,实现阅读“拿来主义”。如今,我们已经走入了声光影数字时代,高职学生更追求感性愉悦和形象感知。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已用手机和电子书来代替传统的纸质书籍。厚重的大部头在数字的转换下就变成了手机硬盘中极小的一部分,在任何有空余时间的情况下都可以随时拿出来阅读。这是现代化审美活动的优势,但也有无法回避的缺点:虽然网上不乏经典名著可供下载,但是阅读时候不便于作批注和笔记。这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快餐式的阅读方式,通过开设讲座、选修课、兴趣小组、参观访问、课前十分钟读书交流等方式去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善于想象、联想、思索、反思的好习惯。学校方面可以联合家庭、地区和社会的力量,不定期组织家校读书联谊会、家长读书交流会、经典作品朗诵会等一系列读书品赏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读书的乐趣。语 参考文献 [1]费春花.语文阅读与审美教育[OL].http://www.jxteacher.com/yntx/column34548/bfe0e156-079f-45c2-9ed1-8339be0e6ad5.html.2012-5-17. [2][4]第十次全国阅读调查结果揭晓,国民综合阅读率下降.http://china.cnr.cn/gdgg/201304/t20130418_512389620.shtml.2013-4-18 [3]南帆,王晓明.寻求为生活的文学[J].兰州:《读者》杂志社,200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