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特林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让人既爱又恨的人物,他的困惑和挣扎体现了他身上的矛盾和不一致。西特林在刚踏上社会时,和洪堡一样具有正义感和热忱,因此他可以和老师和谐相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精神文明的蜕化,使他逐渐走向了反面,很快就顺从了社会的需要,成了一个势利、放纵的小人……”[3]但是另一方面,他还没有完全丧失善良、正直的品格,还没有完全忘记一个做人的起码道德。最终,他意识到他的成功是肤浅的,他的名声是暂时的。[1]他自愿照料莱娜达的儿子罗杰,主动承担了重新安葬洪堡的责任。 三、“成功与失败”的悖论 “成功”一词是小说《洪堡的礼物》里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词。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的故事紧紧围绕“成功”二字展开。洪堡和西特林都曾经追求成功,但是由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也导致人生经历的不同:一个获得成功,一个归于失败;一个春风得意,一个落魄潦倒。洪堡晚景凄凉、客死旅店,以失败告终,但是他的精神却得以永存;西特林在事业上飞黄腾达,然而,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成名后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陷入了矛盾、痛苦和悔恨。“成功”和“失败”在这二人之间形成一种悖论。 洪堡和西特林曾经惺惺相惜,后又彼此视为陌路,最终西特林与死去的洪堡“握手言和”。他们曾经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共同讨论诗集,彼此都关注美好的人性。他们也曾反复讨论乔伊斯的语言观,切磋诗人如何热衷于使语言更富于音乐性和表现力,探讨所有的心理作品所面临的各种危险,感叹美已经像掉进南极的雪渊一样被湮没……。对利益的追求使得他们分道扬镳:西特林借助洪堡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他的成名作恰恰就是以洪堡为原型的剧本《冯·特伦克》。后来当西特林正因女友黛米因飞机失事而死陷入悲痛时,洪堡用查理的支票取走了6000元钱,买了一辆汽车。二人的矛盾因此更加激化。捉弄人的生活有时也会出现有趣的重复,到头来西特林也几乎走了同老师一样的路,经济上挥霍无度、生活上放荡堕落,加上流氓无赖都来榨取钱财,终于使他破产,沦落小旅馆里靠写导游手册度日。 小说整个结构呈现为一种悖论叙事。小说的叙述结构可以分为表层叙述结构和深层叙述结构:从表层来看,洪堡的故事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失败的悲剧。西特林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洪堡已经江郎才尽、穷困潦倒。这时的洪堡是个“暴躁的失败者”,而西特林是个“新生的成功者”。而从深层结构上看,虽然西特林“成功”了,但是成功挫败了他,使他充满了罪孽感和耻辱。洪堡的失败仅仅是世俗意义上的失败,他虽然物质上没有获得成功,但他的精神是永存的。虽然他结局很悲惨,但是他留下的礼物成为西特林宝贵的精神财富,使他有勇气承担洪堡未竟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真正的成功者是洪堡,理想主义取得了最终胜利。在美国,“失败”才是真正的“成功”,而那些“成功”的人都未能活在他的同胞的心中。[2]这就是成功与失败的悖论,多维度的悖论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叙事张力。 通过讲述西特林和洪堡的故事,贝娄意在说明,人生的意义取决于人是否活出尊严,而不是是否获得所谓的“成功”。在对“成功”的狂热追求中,我们可能会丢掉做人应有的尊严和责任。 结语 正如批评家艾伦·皮弗所说的那样,像这部小说的作者贝娄一样,西特林不愿意认同成功或将成功作为衡量人生的标尺。[2]现代人的故事是成功的故事吗?的确是的。是快乐的故事吗?这就不一定了。[4]贝娄的小说表明,名利和金钱上的成功与幸福并不对等。以西特林为代表的人们在一味地追逐所谓的“成功”的时候,他们也失去了很多。当他们自以为实现了常人眼里的成功的时候,事实上他们已经失败了,因为成功并没有使他们感到幸福。相反,名利和地位却使他们感到更加茫然和失落。这就是这部小说所表现的“成功”与“失败”的悖论。语 参考文献 [1][美]贝娄·索尔著.洪堡的礼物[M].蒲隆译,宋兆霖主编.索尔·贝娄全集(十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0、25、27、44、368、393、428、467. [2]Hollahan,Eugene.SaulBellowandTheStruggleattheCenter[C].NewYork:AMSPress,1996:14-16、129. [3]毛信德.美国20世纪文坛之魂:十大著名作家史论.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4:337-338. [4]孙志文著.陈永禹译.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