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整合探究,深化语言的真意理解 (1)整合细节探真旨 对文本的真实意思的认知,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整合得到。某些细节只是说明了一个局部的意思,并不是全文表达的本真。还有个别细节单独看,与主旨还会出现一些矛盾,我们只有总观全文,努力站在作者真实表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正确把握本意。只探究细节而没有更高的总览全文的整合考察,理解会欠妥当的,甚至会滑向错误的解读。如,《老王》一文中,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这段细节描写——“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如死灰,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棚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从描写中,我们看不到杨绛温暖的心肠,那是不是说明作者的曾经有过冷漠和鄙视呢? 我们结合如下相关的细节: A.老王的眼睛不好,可是杨绛经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是何等的信赖,何等的亲密。如果她是势利而冷漠之人,会和一个没有社会地位,外表丑陋,生活贫困的人像亲人一样闲谈吗? B.杨绛的女儿送鱼肝油,便是受杨绛善良平等心的感染而做的。 整合上面的细节,我们才可以看出:杨绛是采用最真实的描绘手法,这种不带一点感情色彩的描写,恰恰体现了杨绛对老王的关注,自觉对他关心得不够,也是她之后“愧怍”重要原因之一。假如不整合全文其他的细节加以考虑,此处的理解就很容违背作者表意的真实。 (2)整合文意主旨获真知 文意,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本真,文意的把握,是对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整体把握,是读者对文本观点所持的态度。前面所述的诵读,品味,有助于对文章文意的把握,但那还是不够的。我觉得把握文意一定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到文章主旨的内核区去。在充分体验和自我消化之后获取的真本认识,才算是学生真正探究到的“真”。这才是我们教之所以教的关键所在。 还以《老王》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到文章的主旨本意,我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发学生探究。 老王是最最下层的劳动人民,而作者是一个深受迫害的知识分子,结合全文内容,请你说说,愧怍是一种怎样的情绪?谁对谁的愧怍,该不该愧怍。 学生经过对文章的真本探究之后,进行激激烈的争辩,达成了三种观点。 A.不必“愧疚” 理由:站在常人的角度看,她并不需要“愧怍”,因为她对老王的关怀早已超出了自己关怀限度。处境极差的她对老王是那样的真、那样的善,在别人都那样不平等的对待她的情况下,她却那样平等的对待老王,她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已经远远超出了本分付出,不必愧疚。 B.应该“愧疚” 理由: a.两人感情付出不对等。 如果把“彼此心中关怀对方”比一比,绝对是有轻重的。 老王,竭力关心杨绛,把他当亲人,是出自心肺的“真关心”,如“悄悄”“哑”等写出了老王关心到了精神的“面子”上了。这是人的精神支柱啊! 而杨绛对老王付出的情感顶多是同情,同情他的苦,他的残疾,同情他的贫困,是一种怜悯式付出。 b.还有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而杨绛却给钱,当老王说不是要钱的,杨绛却解释说:“我知道,我知道。”老王需要的一点临终关怀就那么简单,她却不理解,本能地拒绝了。所以说,她应该“愧怍”。 C.不该“愧疚”而“愧怍”——伟大的“愧怍” 杨绛不该“愧疚”而“愧怍”,这才应该是本文的核心。 理由:无论是从杨绛自身的角度,还是从旁人的角度看,杨绛的确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但她还是感到“愧疚”,而且是真真切切“愧疚”了,这说明了一个知识分子是在失去理智和善良的时代里对自身严厉苛剖,是对自己失去良知的自责与担当。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语境,对语境真本的的探究过程和拥有真实的体验,要让他们懂得主旨的真意,懂得主旨表意具有其深广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