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性格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1.封建礼教的摧残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在辛亥革命之后,由于此次革命的不彻底,所以即使封建制度已经解体,但封建思想和礼教对人们的荼毒依然根深蒂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地位是很被动和低下的,她们没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七巧的哥哥利欲熏心,把年轻健康的七巧嫁给姜家残疾的二少爷,造成了七巧悲剧一生的开始。但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中,七巧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得已而遵从着“长兄如父”的命令,用一种奴性的自律方式维护着男权社会的井然有序。张爱玲通过把曹七巧人性中恶的一面极度释放,揭示了腐朽的封建礼教对七巧的摧残,即在男权社会统治下的女性的悲惨命运:没有自由和地位,有的只是对男性的绝对服从。 2.周围人的鄙视态度 由于七巧出身卑微,加上姜家门第观念厚重,于是七巧在姜家便备受婆婆、妯娌的蔑视和冷落,就连丫环也敢对她议论纷纷,称她为“麻油店的活招牌”。当她的丫环小双被问及是否是七巧陪嫁来的,竟冷笑说“她也配”。从这简单的三个字上,读者就可以轻易看出,原来在丫环的心目中,自己的出生都比曹七巧来得尊贵,可想而知曹七巧在姜家的地位。在姜家,七巧的人格遭到了践踏,得不到起码的尊重。所以,七巧才用自己的泼辣、粗俗、甚至恶毒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 (二)内在原因 1.对金钱的贪恋 小说题名《金锁记》,这个金锁,就是存在于七巧骨髓深处的黄金枷锁。七巧是因为钱才被迫牺牲自己的幸福嫁到姜家的,一开始就具有极强的金钱情节。出嫁后,由于丈夫是一个不可依赖的“废物”,所以七巧牢牢地抓住金钱,以求安稳。分家时,七巧不满季泽乱花公账上的钱,为了多分点家产,她号啕大哭,丑态尽出。再后来,她戳穿了季泽企图骗她钱财的把戏,爱情的理想破灭了,而关于金钱的理想则更明显地凸现出来。至此,她更加坚定“人都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为了守住她用青春换来的家产,她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面对周围人,哪怕是自己的亲人,她都无一不例外地怀疑他们对自己家产的不良动机,致使她的人际关系陷入了僵局,最终造成了害人害己的局面。 2.情欲的未满足 在黄金的枷锁下,七巧也有过她的爱情理想,她渴盼有一个真心爱她的人,但现实是她却只能天天面对着一个残废的丈夫。她对丈夫没有感情,她爱的是季泽,而季泽却对她若即若离,这使得七巧正常的情欲无法发泄。在姜家,七巧对小姑子的婚事过度关心;对心仪的小叔子季泽进行挑逗;对季泽的老婆兰仙“揣着捏着,捶着打着”;对来访的哥嫂颇多怒气,所有这些都表明七巧对情欲的无限向往以及无法得到的痛苦。分家后,季泽突然前来造访,七巧原以为她等待的爱情终于来了,“七巧低着头淋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是她一生中最光辉最幸福的时刻,然而这美妙的时刻太过于短暂和不堪一击,她戳穿了他骗钱的把戏,亲手埋葬了自己的爱情。她那样的愤怒,失去了理智,“隔着桌子探身去打他”。爱情理想破灭了,无法发泄的情欲使她慢慢变成了一个以施虐来获得心理满足的恶妇。最后,她沿着自虐和他虐的恶性轨迹不可阻挡地往下滑,一直滑到人性扭曲的最底层,直至毁灭了自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曹七巧既是一个可恶可恨的害人者,同时也是一个可怜可悲的被害者。是时代导致了曹七巧的悲剧,同时也是她自己制造了这样的悲剧。小说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为我们带来了对人性和人生意义层面上的思考,同时对如何做一名新世纪的健康女性有着警醒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1. [2] 余斌.张爱玲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